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春

  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每种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去努力学习,消极的情感将阻碍学生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掘、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是必不可少。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往往是在教学课堂中被问题情景所激发而培养起来的。创设问题情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问题要问得巧妙,问得发人深省,问得引人入胜。实践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有趣味性、好玩、新奇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热爱数学之情,使学生与数学知识交朋友、建感情,缩短学生和数学知识的情感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热爱。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亲近数学
  当书本知识接近学生生活实践经验时,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简单;当书本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践经验时,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吃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将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实际生活事例进行剖解,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书本知识的“原型”。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诱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教师再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将书本上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实践问题,转化得越好,学生对数学越感觉亲切,数学问题也就随之解决。
  2.创设悬念化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要保护和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引导他们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急于求知的情感。例如,在教学“闰年、平年”这一知识点时,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有一天,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我们班别的小朋友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这样,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学生在大脑中就会产生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求知若渴的心情被激发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促进思维发展,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使其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变学数学、做数学为“玩数学”。在一堂数学活动课上,笔者和学生玩扑克游戏:一副扑克共54张,甲乙两人轮流取牌,每人最少取一张,最多取6张,谁取到最后一张的为胜。与学生进行比赛,连续几次都是笔者胜出。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高,问题也就一个接一个:“老师你是不是做了手脚?”“老师你有什么窍门?”这时再组织学生2人一组进行游戏,学生可以有意识带着问题进行,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探索成功的情感体验
  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是他们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教师应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使他们感受到发现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探索成功的情感体验,增进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1.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去体验
  教学“1减去真分数”一课,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做剪纸游戏得出算理。第一层次:一张长方形纸,剪去它的1/4,问还剩下它的几分之几?学生发现不能直接剪,要先把这张纸折成大小相等的4份,再剪去其中的1份。操作后,学生立刻明白:1-1/4=4/4-1/4=3/4。第二层次:一张纸剪去它的1/2,再剪去它的3/8,问还剩下它的几分之几?学生将纸折成大小相等的8份,剪去其中的4份,再剪去其中的3份。学生得出结论:1-1/2-3/8=8/8-4/8-3/8=1/8。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的基础上,成功体验到“1减去真分数”的计算原理。
  2.探究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比较、猜测。这一切活动都需要时间作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少一些“自我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经历、感受,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例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分一分。至于怎样分,按什么标准分,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三、建立融洽师生关系,以情育情
  “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学生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教师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鼓励,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彼此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形成一种凝聚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关爱“学困生”的成长
  学生期待鼓励和表扬,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时,布置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张长25cm,宽20cm的长方形纸,谁能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找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说说理由。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就举手了,其中小华也举手了,似乎挺有信心。他可是班里有名的调皮大王,这可是公开课,万一回答错误岂不是难堪?看他那么渴望回答,于是准备冒一下险。他站起来大声说:“用长方形的宽边去比,通过计算,发现当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时所得到正方形最大,周长是80厘米。”他居然能准确无误地回答出来,笔者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激动地不禁鼓起了掌,随之全班同学掌声响起来,在大家的掌声中他微笑着有点脸红的回到了坐位。经过这一节课之后,小华听课认真了许多,也经常能举手发言,行为习惯也有所好转。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困生更应与他们多接触,对他们予以关心,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觉得老师很信任他,喜欢他,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2.让个性得以飞扬
  学生的表现欲十分强烈,一旦有机会展现自己,并能得到他人赞赏的时候,那种满足、自豪感会似蜂蜜甜进心底,那种激动如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培养锐意进取和富于创新的情感。
  一次在教学“付钱的方法”时,提问:“要买一本4元5角的书,可以怎样付钱呢?”学生想出了很多种付钱的方法。“哪种付钱的方法最简便呢?”学生很快想到了付的张数最少的方法是最简便的,就是付2张2元、1张5角。还有别的不同意见吗?突然一名学生举手说:“我觉得最简单的应该是付1张5元或1张10元。”学生们对他出乎意料的回答立刻开始反攻:“那就不是合适的4元5角了。”“这种方法不可以。”这位学生有点尴尬。这答案虽不是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但他想的也不是没道理,这种想法很现实,生活中常这样付钱。于是笔者说:“你想得真妙,只要付一张人民币,确实很简单,不过你得学会找钱,否则受骗了怎么办?”得到了老师夸奖,他很高兴,还自信地说出了应找的钱。这样教师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也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生动的语言和娴熟的技巧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把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境界。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把情感洒满课堂,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他们学数学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爱学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