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多样化”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国民
一
初中历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特点,新的历史课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防意识。新课程学习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时代精神,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要求教师教学方式上转变角色,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即由重教转向重学。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由多年的统一格式教育向“多样化”、向教育的个性化转变。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笔者经过新课程培训及工作实践,逐步适应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按照“学习――实践――评价――创新――构建”的思路,逐步探索出了教学模式多样化创新办法。
历史教学模式多样化,要求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情况、运用条件和评价体系特点的前提下,利用和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特长,体现自身教学特色,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
二
案例:教学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十四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手摇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请学生讲述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故事,并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蒸汽机的工作原理。通过自己动手,亲自体验,加深对蒸汽机时代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能力和互助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绘图的方式,让学生对工业革命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工业革命的概念形成完整的印象。引导学生积极找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发明者瓦特等都是普通劳动者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同样可以成功,以此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毅力教育。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迅猛提高,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文明得到急速进步。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封建制度的明显例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的雄厚物质基础。
[教学目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重点:瓦特与蒸汽机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2.难点:工业革命及影响。教学设计:全面、详细体现情景设置,师生互动等课堂教学思路。
[教学反思]
每节课后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并提出改进设想。课前的自主学习也很重要,最好是带着问题的去学。
[课程导入]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可以在铁路上行驶的蒸汽机车,但走得太慢,15公里用了2个小时。而且开动时震动得很厉害,声音又尖又大,引起了农民的恐慌。各种议论、讥笑、打击接踵而来,但史蒂芬孙没有气馁,而是继续改进和革新。功夫不负有心人,1825年,他重新研制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铁路交通运输事业从此诞生了。蒸汽机车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重要的成果之一,工业革命还有哪些发明创造呢?
[合作探究]
1.情景激疑。听说过“水壶的故事”吗?瓦特小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放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就问祖母:“什么使壶盖跳动呢?”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瓦特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连续几天,瓦特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蓦地,壶里的水蒸气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像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瓦特从中受到启发,最终发明了改良蒸汽机。
2.学点归纳。瓦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钻研,改进了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受到广泛欢迎。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在许多的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的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迁移应用。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用来带动纺织机器之前,若英国人要开办棉纺厂,厂址最好选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讨论理解,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之前,主要是依靠水力推动机器运转。那么,厂址最好选在临近河流的地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