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悸动的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溢嘉
M:
一般来说,提供知识和讯息的书籍,只能让我们获得“知性的喜悦”;但多数人更渴望从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悸动”。要想获得这种“感动”,我们也许必须到倾诉个人情感、揭示人类理想与充满想象力的小说、传记、随笔及哲学著作中去寻找。
爱迪生为了帮忙家计,12岁时就到火车上,扛着比身体还大的贩卖箱,边走边叫卖报纸、水果和点心,随着火车四处流浪。有一天,他读到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觉得自己就像书中那些可怜的孩子。
雨果的《悲惨世界》不仅是他惨绿少年岁月中的最大慰藉,同时也净化了他受创与悲愤的心灵。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同伴都因此而戏称他为“维克多・雨果・爱迪生”。
我们需要有这种让自己热泪盈眶,抚慰与净化心灵的阅读。
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家康德,终生过着非常规律而理性的生活,每天晚上10点一定准时上床睡觉,第二天早上5点就起床,他特别嘱咐仆人,如果时间一到他还赖床,就必须毫不留情地将他拉离床铺。每天下午4时则一定准时出外散步,而且循着规定的线路,当地的民众都以他走过自家门口的时刻,来调整他们的时钟。
他生平惟一一次打破这种规律、理性的生活,是在他42岁时,因阅读卢梭的《爱弥儿》,看得入迷,竟至放弃了下午4点固定的散步,而且到了晚上10点,还不想上床,因为他被卢梭在书中所揭示的教育理想深深“打动”和“慑服”,而在心灵的酩酊中一口气读完它。
我们需要有这种打破沉闷生活,让自己酩酊和慑服的阅读。
徐志摩年轻时,原来自许要做个杰出的金融家。当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研究所就读时,情绪低落,但因读到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感到无比的惊心、无比的振奋:“我仿佛跟着查拉图斯特拉登上了哲理的山峰,高空的清气在我的肺里,杂色的人生横亘在我的眼下。”
尼采像一道闪电,照亮且指引他苍凉的生命,在他困顿低潮的时候,带给他无限的欢愉和激励,不仅让他一扫阴霾,而且放弃即将到手的经济学博士学位,转而到英国剑桥去研读哲学。
我们需要有这种让自己的灵魂激昂澎湃,并在其感召下,将它化为具体行动的阅读。
W上
选书小Tips
资讯。留意报纸的图书推介和读书刊物的讯息,阅读相关书评,关注读书网的点评,注意网络书店顾客的阅读感言和购买评价。
【赏析】
很幸运,我们置身于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出版物种类繁多;也很抱歉,多得这个资讯发达、媒体众多的时代,我们无所适从,总会把心思放在一些浪费光阴的事物上。有过身心疲惫的阅读,却没有过心灵悸动的阅读,是多么的遗憾。所以,努力阅读书刊,找到心灵共鸣的作品,这是与文字最美好的相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11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