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斯夫,何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梦瑶

  绝壁的悬岩碎石嶙峋间,一朵可爱的野玫瑰随风摇曳,吐芳绽艳;
  茫茫的大漠炎炎烈日下,一列浓绿的胡杨树绵延远方,搏风斗沙;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一个有重量的生命在深处熠熠闪光,经岁月的泥沙覆盖风霜的刻笔打磨,仍不失其久远深长的光辉……
  是那个“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一袭清衫的书生吗?是那个在赤壁前呤着“大江东去”满腔豪情的关东大汉吗?是那个西湖之畔“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呤啸且徐行”的行者吗?
  是的,是那个将感动谱成流光溢彩的华章,将至情书写行云流水的文字,将信念交织为奔腾的旋律的文韬武略之大家――苏轼。
  当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离开官场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候,当林和靖逃避于世外沉迷于“梅妻鹤子”的悠闲时,当三闾大夫颂着“问天何寿,问地何极”,在世间污浊下投入汩罗江时,唯有一个苏轼,用肩膀担起怀才不遇的忧愁,用生命承载一贬再贬的无奈,用心中的信仰打造了一段传奇的历史。
  本以为短松冈上亡妻的坟,让形单影只的苏轼念及伉俪情深而忧郁忘志,但他而后奔赴疆场,千乘骑兵过平冈,意气风发,扬鞭东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写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铁胆和丹心;唱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忠心与道义。
  本以为一贬再贬的苏轼,会在怀才不遇的愤慨中避世隐退,从京城贬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荒凉的海南,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旷达的苏轼。
  他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
  于是,他用乐观的精神,去适应去改变每一个地方的风景,杭州有苏堤,杭州、惠州有百姓为他建的苏公祠,西湖之畔还有他与朝云蝶恋花的美丽故事……
  苏轼,终在纷繁的环境中成就一段不朽的传奇,穿越一些悠长岁月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一种改变,一种适应!
  往事如观流水,来者如仰高山。
  苏轼就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绕山山转,遇石穿石,在平坦之处静静流淌,在坎坷之处激流澎湃。他不仅是适应,更是改变。水流处,飘走点点落花,滋润丛丛绿草,打磨了太多光滑的卵石,沉淀了太多有重量的东西。无论是荒凉还是贫穷,苏轼都在创造一种莺歌燕舞,一种鸟语花香。
  这涓涓细流流淌不息,一直流进我的心里,种下了适应、改变、创造的种子。
  像悬崖上的玫瑰,沙漠中的胡杨,永远屹立在我心中!
  
  【简评】读苏轼,就是在品读一种生活的态度:适应、改变、创造。感动于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更为她有这样的真知灼见而喝采。
  (指导教师王春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18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