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后进生”转化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鸿雁
所谓“后进生”,就是课堂上不守纪律、成绩不理想、不思进取的学生。他们是课堂教学的“弱势群体”,易受教师的冷落和同学的孤立。如果不慎重对待“后进生”,他们往往对班级的稳定构成威胁,成为破坏班级的“导火索”。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升他们的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
一、发挥其优势,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所谓的“后进生”是怎样形成的?笔者认为,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后进生”。而让一个“后进生”变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找到他的强项,发挥其优势,让其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后进生”就会转化为优秀生。
二、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
多和“后进生”交流,让他们知道:要想让别人看得起,首先自己得看得起自己。一个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很落后,但只要不服输,仍然是个好学生。人人都会做错事、蠢事,谁也不能指望自己一夜之间变得完美。所以,让“后进生”慢慢成长,保持耐心是重要的。其次,让“后进生”清楚自己的目标:不是跟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的潜能比。当自己冥思苦想地解出一道数理化题时,或者是当自己写出一篇作文时,在这过程中,肯定会给自己带来乐趣,带来成就感。所以,学习有辛苦的一面,也有享受的一面。这种“享受”的状态一旦调动起来,学生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就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多关注“后进生”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在我们的果园里,不独喜欢早结果实的树,也应喜欢那些晚结果实的树,毕竟它的生存没有白费。”对于“后进生”这棵晚结果实的“树”,教师就应在感情投资上增加一点,即增加一点爱心和耐心。对一般学生来说,“师爱”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纽带,具有无限的鼓舞力量。对“后进生”来说“师爱”就更重要了,“后进生”学习成绩差,自制力弱,逆反心理强,总认为别人对自己藐视和不公,所以“后进生”对自己的前途往往感到渺茫。如果教师对“后进生”不多施加一点“爱心”,要想促其转化是不可能的。教师对“后进生”的爱心应体现在发自肺腑的尊重、信任、关怀和给予希望上,在生活上要时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要经常帮助他们,充分看到他们的潜能所在。
四、对“后进生”多些学习指导
首先,要优先指导“后进生”端正学习态度。因为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知识的有力保障。同时,好的学习态度还可以弥补学生智力的缺陷。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关键是要加强“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堂堂正正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踏踏实实地求知”。其次,优化指导“后进生”还体现在传授知识方面。一是教师要对“后进生”适时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小灶”,弥补他们知识的缺漏,为其全面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在平时传授知识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不使他们出现新的遗漏。
五、备课上多下功夫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能不能让学生听懂教师讲的知识,怎么深入浅出,怎么娓娓道来,让课堂情趣盎然,让学生乐意学习,对地理学科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六、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某个教师的孤军奋战难免显得势单力薄。所以,各任科教师要拧成一股绳,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并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鼓励其他学生多接近、多关心、多帮助“后进生”,让“后进生”觉得自己没有被遗忘、抛弃,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班集体的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享受师生的友爱。当然,转化“后进生”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教师要经常走出去与“后进生”的家长沟通,共同制订转化对策,以便“对症下药”。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将那些教子有方的家长或教育心理专家请进来作经验交流报告。这样,会让“后进生”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都能感受老师、同学和家长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帮助和爱护,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