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志强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仍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也就是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的“教”的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学生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规律
1 以史导论,史论结合。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以史导论、史论结合的学习基本规律。要指导学生学会广泛搜集史料,并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分析归纳、提炼升华,最后得出基本观点和基本的历史结论。例如,在学完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之后,指导学生通过搜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给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所带来的变化等基本史实,得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的基本结论。
2 观察历史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曲折离奇。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透过若干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习方法。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同样是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汉时期是进步的,而明清时期却是反动的?其本质是前者顺应民心。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后者却违背历史潮流,顽固维护已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3 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偶然中包含必然,必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人类历史发展从低级走向高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
二、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知识具有广延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把零散的知识点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制度、政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对每个朝代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进行概括和掌握。学生可根据课文、课堂笔记及相关导学材料进行一番“梳理”,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制成学习笔记,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融入生活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然没有突破“读问讲练”这种模式。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以下一些形式,效果不错:①主题辩论,教材提供的辩题很多,如秦始皇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②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故事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孙中山的故事、拿破仑的故事等。③知识接龙,如中国古代史上出现的成语。④师生相互问难、单元历史知识擂台赛、学生自拟试题。⑤情景复现:指导学生创作排演历史戏剧等。
四、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 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 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 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综合历史学科内知识,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 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美国西部开发问题时,可以联系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五、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2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 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总之,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9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