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阅读中开展“对话”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童荣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追求走向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天地。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从被动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从封闭性学习到合作性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转变,使阅读教学充满个体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活动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与心灵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具体的做法有:
  (一)在阅读中充分对话。
  “课堂中只听到教师的声音是可悲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通过朗读、默读、浏览等不同形式,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不仅逐步形成阅读的能力,而且去体味文章的喜怒哀乐,感悟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受到教育和启迪。如:教学《记忆中的父亲》,教师在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之后,并未急于逐段细讲,而是大胆给了学生将近10分钟的时间,采用各种喜欢的方式(如齐读、默读、小组读等)反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和问题。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在平常的对话中把握课文的内涵。
  (二)在文本中引发对话。
  “学贵生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是学习者,更应是提问的主人。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这是学生独特体验的真实再现。用“你还想知道什么?”的形式,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满足求知的愿望。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课文讲肖邦非常热爱祖国,然而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拿起武器参加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却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这难道就爱国吗?在学生深入探究中,学生各自讲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华沙爆发的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不会因为肖邦的加入就反败为胜。有的说:反抗侵略者的斗争方式有很多,对肖邦来说最有力的武器是他的音乐作品。他想通过自己刻苦地学习音乐来为祖国作贡献……学生的这种敢于质疑又敢于探究的态度,体现了学生独立的自主学习。
  (三)在实践中丰富对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课前,要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或进行观察,初步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课中,课文让学生先读,生字让学生先认,问题让学生先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如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或实验操作等,表现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课后,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扩大语文学习的领域,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语言文字。
  阅读中的自主学习,是学习情感的内化过程,减少了被支配和“统一认识”的趋向化,在开放的氛围中,学生的心态是乐观的,充满情趣的,“对话”自然给阅读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其次,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获得心灵的舒展,从而倾心去参与阅读实践。再次,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与学生合作,是阅读教学中“对话”的重要形式。由于学生的年龄接近,认识事物的水平相当,他们之间更容易交流与沟通。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开展合作学习应用如下:
  (一)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疑难,我们就会发现中上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面对问题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开来。学生争相发言,从中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激烈的对话使“潜在文本”转化为“现实文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的目标。
  (二)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学生自读课文后,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
  (三)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许多问题的答案有不确定性,多解性。教学中出现这类问题时,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更能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与教师合作是阅读教学中“对话”的重要形式。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不但要善于与学生合作,还要善于鼓励学生与老师合作。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标准》要求摒弃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为轴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认为师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样,学生才可能活跃思维,畅所欲言。此时学生就会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具有足够的知识及能力与教师开展对话。在平等对话的形式中学习,学生容易与教师沟通,乐于参与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与教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也能得到提高。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耐心倾听。
  要实现对话教学,教师要学会倾听,老师要做学生忠实的听众,阅读教学中,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句子,交流问题,教师要予以认真关注,对学生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对不足或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要委婉地指出,让学生及时纠正。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发言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活动中。
  (二)平等相处。
  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学生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指导读第2、3段时,教师说: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完好如初,你读时会是什么心情?学生说:会自豪、高兴。教师:请你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读出自豪的语气。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满怀激情地说:读得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让我们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经过指导,学生读出了自豪,和其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此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相通、情相通,他们俨然是情意相投的朋友。
  (三)恰当引领。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做引领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在多项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的引导也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
  注重“对话”的阅读教学,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的价值追求:关注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触动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实现“对话”的阅读教学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学习语文的新天地,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