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备课新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丹
摘 要:备课一直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环节,在新课标下,我们采取新的备课方法。这些新型方法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假设课堂情境,多角度的教学方法和制作新颖课件等。新型备课方法更易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备课 师生互动 学生主体
在课程与学生中间,教师充当着重要的桥梁。备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其重要一环。随着新课标理念的贯彻落实、文本的使用与开发、课堂教学的优化等,教师的所有思考成果,都将借助备课的形式体现出来。以下四个层面是我对新课标下,语文备课方法的一些探讨。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教学个性化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千变万化,只要能利用好教材实现新课标所强调的三维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可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依托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研究课文,能够抓住重点,弄清思路,联系实际,使教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虽然教材非常重要,但是教师绝对不能迷恋教材,过度地依赖教材,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比如,大胆取舍教材内容,不必苛求;对教材不合理的内容大胆提出质疑,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要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材教学顺序,不必亦步亦趋。
二、假设课堂情境,师生互动
备课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是要备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唱主角――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预设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达成教师预设的目标,很少有自主阅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假如我是学生”的思想准备,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新思想。要深入具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有了多少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搜集到哪些相关资料,有哪些学习困难等。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要假设课堂情境,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先问自己一些问题:“同学们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熟悉吗?”“知道楚汉相争的发展和结局吗?”“为什么刘邦害怕项羽呢,他又是怎样从鸿门宴上逃走的呢?”等,然后再想一想应该如何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要具备“以教论学”的备课思路,树立起全新的“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指导思想。“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意义在于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恰当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了师生的双向互动,使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多角度研究教学方法
知识传授是传统备课的一大特点,在新课标下,我们仍然应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语言教学。但是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促进人的发展,我们授知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多角度地研究教学方法,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传授知识要变“灌”为“导”;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变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获取知识;教师要建立“大语文”观念,要将课内文本知识的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相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多教导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鼓励他们去钻研、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使同学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四、利用现代媒体,制作新颖课件
导入是为了给一堂课定向,同时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现实生活经验表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即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发生共鸣时,学习的效率才是最好的。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辅助的手段也很多,但好的导入应该着眼于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开一个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
良好的导入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设置导入部分时,要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精神,激起学生的情趣,还可以起到沟通、激趣、设疑、动情的作用。如在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一个开头,先是教师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请问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呢?”这时可能会激起学生之间强烈的讨论的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能要有大量的板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都可以在课前备课中完成(当然有必要板书的部分,在课堂上也要板书的),这就是制作课件了。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加入一些相关的音乐和图片,使教材的文字描述变得更强烈、更形象、更集中,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就可以借用现代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在月光下田田的荷塘那迷人的景色,收集一些相关图片,然后插入一些背景音乐,在讲课时就可能很容易提起学生们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做的,如果运用得当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备课要淡化以往以教师为主角的教学意识,秉承“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新理念,才能真正尊重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互动,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完成。■
参考文献:
1.焦秀英.关于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1).
2.严明强.语文备课观的转变[J].教学与管理.200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