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运动性疾病与运动损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守健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教育历史的国家。但是,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了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才开始有了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体育活动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为了提高我们国家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条龙”的学校课外运动训练体制,课外活动方面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丰富。然而,一些教练员和运动员一心只追求成绩,在训练过程中常常会走捷径,这样就难免会有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的出现。那么如何正确处理这些情况呢?下面就简单地谈一谈。
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是受运动场地的环境、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以及训练的基本原则等影响的:
一、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循序渐进。
在学习运动技能时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步地学会和掌握某项运动技术。在运动负荷的安排上要从小到大,逐渐增加,并且每次运动课都要做适当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否则就会带来伤痛。
(二)系统性。
运动训练必须经常系统的进行,多次重复才能巩固与提高,在以后的训练中还要经常强化,否则就会减退,有的甚至产生停训综合症,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三)全面性。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对掌握和发挥技术有利,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对预防运动损伤有重要作用。如果单一发展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四)个别对待。
进行训练时,要注意运动者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年龄、性别和心理状况等个人特点。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可以进行较大运动负荷;体弱者要特别注意,逐渐增加运动负荷;而对于患慢性疾病者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如果忽视这些就有可能造成运动疾病、损伤甚至死亡。
二、环境对运动疾病与损伤的影响
对人体产生的运动性疾病和损伤的环境主要分为:冷环境、热环境和高原环境。长期在冷环境中运动,低温的刺激会使机体发生损伤;如果长期在高气温、热辐射、高湿度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由于体表散热效率低而形成体内淤热,发生热疾患。而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人们如果不适应高原环境进行运动训练会出现急性高山病,它的症状是:精神倦怠、头痛、恶心、呕吐、虚脱以及睡眠紊乱等,有的甚至会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三、运动建筑设备卫生的影响
运动建筑设备的选择要注重科学性。应避开空气、土质和噪声污染严重的地区。具有良好的采光和照明。各种保障措施良好,以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否则会造成运动疾病或运动损伤。
四、运动性疾病和运动损伤的分类
(一)运动性疾病。
所谓的运动性疾病主要是指运动员训练不当造成的体内各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或异常体征,常见的有过度训练、过度紧张、运动性尿液异常(尿白尿血尿、尿红蛋白尿等)、运动性贫血、昏厥、运动中腹痛、低热、低血糖症、肌内痉挛、冻伤等。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运动损伤是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它多与体育运动项目及技战术动作特点密切相关。它常与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1.按受伤组织结构分类:皮肤损伤、肌肉肌腱损伤、关节软骨损伤、滑囊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脏器官损伤。
2.按伤后皮肤、粘膜是否完整分类: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
3.按损伤后运动能力的丧失程度分类:(1)轻度伤。(2)中度伤。(3)重度伤。
4.按损伤的病程分类:(1)急性损伤。(2)慢性损伤。
5.按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运动技术伤、非运动技术伤。
运动损伤的发病多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它蕴含的两个因素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也是客观存在的。根据病理的不同,它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粘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或血液自创口流出。这类损伤的处理原则是及时止血和处理伤口,预防感染,先止血然后再处理伤口。根据受伤血管不同,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出血,具体表现是:动脉出血时颜色鲜红,自伤口近端呈喷射状流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常因失血过多出现急性贫血严重者引起心跳、呼吸停止。因此,在断定是动脉出血时,要及时找准最佳止血点。
对于动脉出血,要在最佳止血点用间接指压法。除此外,还有手指直接指压止血法。对于一些危险性小的出血,我们可以采取:冷敷法、抬高伤肢法、加压包扎法、加垫屈肢止血法来进行止血。
2.对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则有所不同。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局部皮肤或粘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它主要包括:挫伤、肌肉肌腱拉伤、关节韧带扭伤、滑囊炎、肌腱腱鞘炎等。软组织损伤的恢复比较缓慢,如果处理不当,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在一次骨折的现象中,骨和周围的软组织的血管破裂,发生局部出血和肿胀,部分血液渗入皮下,形成了皮下瘀斑,这就要求我们应及时实施急救。要知道基本的急救的原则:(1)防治休克。(2)就地固定。(3)先止血再进行包扎。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除了对疾病和损伤做好及时治疗外,还要重视其伤后的康复锻炼工作。运动损伤的康复工作除了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和营养外还包括康复锻炼,通过康复锻炼可以维持心血管功能和代谢的运动适应性,防止因停止训练而引起的各种疾病,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和骨与关节的变化,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适量的安排运动项目,避免对受伤部位产生功能负荷,产生第二次伤害,多做未受伤部位的运动,适当配合一些腹背肌练习,但要适量。在受伤部位症状减轻后,在不引起疼痛或疼痛明显加重的原则下,适当安排简单的疼痛部位的运动,达到及早康复。
总之,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我们一定要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考察好运动场地及其周边的环境,确保运动安全,对于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疾病和损伤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和抢救,并及时的做好损伤后的康复锻炼工作,来保证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 姚鸿恩.郑隆榆.黄叔环.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4. 王维群.徐梅芬.周永平.营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M].高等教育出版. 2000
6. 乡村医疗报.[N]. 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