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本细读,且行且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杰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文本细读已得到了普遍重视,但从操作层面看,教师以自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判断文本的意义,条分缕析、肢解文本,资源的堆砌,解读平面化等曲解、异化文本细读的现象亦普遍存在。只有准确握文本细读的内涵,重视学生的认知背景,注意整体把握文本内涵,聚焦于语言进行富有层次的解读,才能正确、全面、深入地处理教材,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生成资源,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文本细读 实践与反思
  
  文本细读,是读者调动自己全部的内在,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情感进行仔细的品读,激发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并在此基础上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其中情感体验是核心,生命体验是价值指向。
  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面对一个个陌生或熟悉的文学作品,通过自己的细读发现它的价值,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的过程。当我们从文本中发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发现了人生的价值,发现了生命的真谛时,心中会充盈着喜悦。一堂好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师生对文本解读得有多深有多远,课堂教学就走得有多深有多远。解读文本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制约着阅读教学高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文本细读已得到了普遍重视,但从操作层面看,曲解、异化文本细读的现象亦普遍存在。只有准确把握文本细读的内涵,才能正确、全面、深入地处理教材,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生成资源,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文本细读应重视学生的认知背景,避免教师以自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判断文本的意义
  
  文本解读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课前解读得再细致周全,也只是为引导学生的学提供可能的路径,只有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与文本环境的动态生成方可显现文本细读之真义。
  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曾精辟地阐述道:文本细读是在理解中存在。而这理解包含一个重要的对象:学生。文本只有在学生所处合适的情境和恰当的认知前提下才能新生。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应依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定层次,以学生的认知背景确立知识点的建构。而不是教师凭习惯以自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判断文本的意义,机械地向学生传递某种情感和理念。文本细读的宗旨不仅是对教材的细致研读,也不仅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锻造提升,而是为了孩子的母语学习和精神成长。文本细读的核心价值是为了“学生的学”。在细读文本时,教师应进行换位思考:哪些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需要点拨;哪些是要老师花大力气的,老师应该提升到哪个程度等等。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可设置初读的问题“边读边在脑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普罗米修斯”。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感受人物形象。初读课文后,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勇敢、极富同情心的品质已经有所理解,但还只是初步的,体会不深的。再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思考和认识,紧扣课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深入品味,使学生的认识从笼统走向具体,从肤浅走向深入,由模糊变得清晰,深刻地领悟普罗米修斯的勇敢、极富同情心的品质。这样的解读就是“以生为本”的。
  
  二、文本细读应注意整体把握,避免支离破碎
  
  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对具体词句会有很多感悟,而缺少整体把握文本的训练。叶圣陶认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对一般文章,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上去把握,而对于文学作品,我们要分析整个作品的结构,然后思考作品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人文价值在哪里,读出作品的意义来。”(沈大安语)
  整体把握文本是文本细读的关键,只是条分缕析地肢解文本,作抽筋剥骨式的分析,易致美文支离破碎。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应包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价值,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体会文章的写作风格等几方面。
  一个文本可能传达着多种价值取向,不管有三种五种,但是“多元有界”,教师应准确把握,深入挖掘,读出主导整体的文本价值。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上完了四年级下册的《鱼游到了纸上》,听课老师都有这样的疑问:“王老师,你是不是把主题搞错了,你忘掉了‘聋哑’二字,意味着忘掉这位青年的‘身残’,你忘掉了‘身残’,意味着忘掉了‘志坚’。”王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文中确有一个细节,“我的目光落在他的胸前‘福利工厂’,我的心咯噔一下,没想到他竟然是个聋哑人”,你抓住这个细节,联系他高超的画质,你确实可以读出他如何的“身残志坚”,但这只是文本的局部而已,只是一个细节而已,你必须对文本有个整体的观照,那就是青年那种境界,用诸葛孔明的话说“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人说功到自然成,“心静”才是文本的主导价值,教学时不能喧宾夺主。
  文本细读,要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抓住关键词,破解情境深意。过去我们常说分析课文要削枝强干,其实这只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则是依枝寻干,寻找人物的本质特征,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如在《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中抓住文本中“艄公小心地注视着水面,大胆地破浪前行”,将其立于制高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体会:这“注视”,道出了艄公“勇敢机智、镇静机敏”的特点,感受其“黄河的主人”的深刻内涵。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文章是精神世界的反映。细读可以抓住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特色来阐述。比如细读《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我们应该先了解作者萧红,关注她坚韧的一生,一个用爱唱响生命之歌的人,一个生命的勇士,爱的使者。她的文字简洁,读来感性十足,透着淡淡的温柔,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怀念,她用富有个性的笔调描述着人生的种种际遇。
  
  三、文本细读应聚焦于语言,避免资源的堆砌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曾阐释:“要解决文本阅读的微观问题,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这句话婉转地指出了小学语文细读文本的幼稚和空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中首先应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实现这一对话的前提是对文本进行充分地读。可有些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在拓展和创新上思考得比较多,对课文本身关注得不够。课文还没怎么读,就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过早地安排一些唱歌、跳舞、画画、表演等内容。以活动代替读书,代替对课文的理解。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文本细读”,就是对文字的反复咀嚼,对文本的深度触摸。(窦桂梅语)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在语言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王崧舟语)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在教学《麻雀》一课时,为感受老麻雀的“勇敢”。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能表现老麻雀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写体会,注意推敲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自读后引导理解:
  出示句子对比:
  A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
  B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飞在猎狗面前。
  C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它蓬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它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会说些什么呢?对自己、对猎狗、对小麻雀。充分展开想象说一说。从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我们看到了老麻雀的紧张、恐惧,但它为什么还要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讨论:老麻雀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此教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老麻雀勇敢的精神,“母爱”的力量理解得深入、透彻,主要是通过读、思、议、说等方式进行的,并没有过多地进行资源的引入。
  
  四、文本细读应富有层次,避免平面化
  
  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只做平面化细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仅仅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有深度、有广度、有层次。
  1.文本细读,应抓住文本中心词句统领教学。
  每一篇文章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中心内容来展开。因此,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我们在把握文本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抓住最能表达文本思想内涵的语句,以此统领教学,实效性更高。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我们抓住了最能表现本文情感主线的关键语句“他是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进行“一咏三叹”。通过深究文本,品味语言,逐步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整个教学环节简洁高效。
  2.从想象入手,超越文本之表。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想象,可以让文本中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被挖掘,从而超越文本表面,达到深入细读文本的目的。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和《枫桥夜泊》时,抓住了诗的特点,带领我们走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在《长相思》中,教者通过“身在何方”、“心在哪里”两个问题串联了文本的意义,唤醒了学生的情感,想象中感悟,感悟中想象,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身心分离的乡愁,在想象中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把握正确的价值观,抓住文本细读的关键点,运用合适的策略,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就一定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钟友军.意守丹田――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的思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
  3.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