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目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军
新一轮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开展,推广了十几年的目标教学在新的形式下又将如何应对呢?针对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照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三个要求: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我对新课标下的目标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征集和确立
我依据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理论,来向学生征集课堂教学目标。因为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注重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如果目标不明或者有偏差,教学行为就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因此,我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一改过去依靠教师用书的做法而是提前两周就向全体同学征集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通过请教他人或者去图书室、上网等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来确定一篇课文的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一周后交上来,我再用一周的时间来筛选正确、具体、适度、完整,既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又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又从知识、智能等方面加以考虑,注意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这样做可以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完成
教学目标的展示和完成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展示教学目标的方法通常是叙述法和用幻灯打出。我在实际实施中强调了以下做法:如果是采用叙述法,我则特别指出该目标的确定者;如果是采用幻灯打出的方法,我在制作幻灯片时明确的标明该目标的确定者。这样做的目的使得同学们有很高的兴趣,都希望自己的目标被选中。这样以来,教学目标的征集活动就开展得很顺利,同时也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目标展示完以后的教学任务分三步走。
(一)限时快速阅读,整体把握阶段。提倡素质教育并不等于取消考试。特别是具有选拔性质的中、高考,都有时间限制,因此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能力是很重要的。要做到“快速”、“限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这样使得学生有一种紧迫感,能集中精力来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和所展示的教学目标有关的信息,同时划出疑点、难点等。久而久之会形成很好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
(二)限时分组讨论阶段。首先还是强调“限时”,好处不再赘述,其次是要求在每次的针对教学目标的讨论过程中,不可放任学生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轮流有一个记录讨论结果的同学,这样做可有效的避免课堂一片乱哄哄,而讨论之后无果而终的局面。期间,教师应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既能了解讨论的情况,又能增加和学生的亲和力。
(三)分析目标、掌握目标阶段。该阶段通过教师点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由于教师了解了讨论的情况,所以在点拨和师生互动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需要指出的是师生互动时要照顾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生生互动时要善于发现“差生”发言中的闪光的地方,给以较多的鼓励。该阶段重点要突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自主性、探究性,培养创造力和创新力。教师要很好地起到“拐杖”作用,做精心的点拨,做好充分的备课。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检测和延伸
一堂课中,完成教学目标后进行教学目标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能力本身的实际来决定。主要方式有:答问、朗读、各种形式的书面测试等。答问、朗读不可能一下子有许多人参加测试,这就要恰当地确定人选,答问、朗读应选中、下等学生,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大多数学生的达标情况。对反馈回来的未达标或未全部达标的知识,要尽量做到及时矫正补救。从控制论观点讲,目标教学是一种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有序的微观调控。“有序”主要指教学目标的能力水平层次和有序的达标教学层次。实现“微观调控”则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反馈达标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学习的失误和缺陷及时矫正补救,使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这种调控可以在课后,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教完后进行,但是大量的应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尽量做到当堂达标。对于书面性的测试应分层测试,这样反馈的信息更客观一些。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检测以达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学会”的目的。对于极少数不能完全掌握教学目标的“差生”可采取课后补救措施,从而最终达到全体同学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样做似乎很好了,其实不然,这只是最基本的,这样做对优秀生来说总觉得还有吃不饱的感觉,这就需要给他们把教学目标延伸到课外。具体来说,优生学习效率一般很高。相对而言,他们的时间更充裕一些。教师可以给他们圈定一些书目,让他们去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上查找类似文章再进行分析,而且要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以拓展知识面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