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环境绘人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 岱 赵树颖

  写记叙文离不开人和事,而人物的活动与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俗话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骏马与花枝这些自然景物就是对将军和美人的映衬与烘托,有了它们,将军更英武,美人更漂亮。
  
  范文品读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 舍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子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他不敢再动了。
  坐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做,他觉得天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服,又坐了会儿,他再也坐不住了,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
  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天上那层灰气已经散开,不很憋闷了,可是阳光也更厉害了: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祥子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地,身上挂着一层黏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跟鞋袜黏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从口腔到胃里,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走一会儿,坐一会儿,他始终懒得张罗买卖。一直到了正午,他还觉不出饿来。想去照例地吃点什么,可是看见食物就要恶心。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咣咣咣地响动。
  ……
  (节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阅读启示
  
  祥子是一位生活在旧中国的人力车夫,他与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一样,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挣扎在凄苦的生活境遇里。为了表现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作者从祥子的职业特点出发,精心设置了一个炎热的夏日,浓墨重彩地对烈日与酷暑进行了多角度、细腻的描绘,来衬托他拉车生活的痛苦与遭遇的悲惨。
  比较集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两处。
  一处是第二自然段。本段内容庞杂,描写对象涉及柳树、马路、尘土、老城、狗、骡马、小贩、柏油路、铜牌、铜铁铺里的叮当声、拉车的人们等十一种事物。为了表述清晰,作者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处理。柳树的病态与马路的干巴巴表现出日光毒烈,尘土的烫脸与老城的烫手印证了气温之高,它们都是对天气状况的正面描绘,被放在了前面。而吐出舌头的狗、张大鼻孔的骡马、不敢吆喝的小贩等只是烈日下的一幅幅相关市井图,从侧面折射出天气的炎热,适合煞后。为了描写生动,又用“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处处烫手”、“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等句子,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描写对象进行了修饰。
  另一处是第六自然段中的二、三、四句。虽然篇幅不长,但表现形式上依然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一句,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人在酷热环境中的综合感受,具有极强的普遍性,从而为下文祥子的“豪饮”与“厌食”等一系列生理反应打下了坚实的事实基础。
  
  写法点拨
  
  社会环境是人物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是人物思想、言行的社会基础。必要的社会环境描写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人物。描绘社会环境有两种方法: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前者如大家熟悉的《最后一课》,作者通过战败国儿童小弗郎士的眼睛来审视周围环境: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短短数言,就简洁明了地跨越百年,直接把读者带入了普法战争的战火和硝烟中。而《变色龙》的开头却写得相当含蓄: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种种迹象暗示读者:连上帝都羞于面对沙皇统治下的这个经济萧条、人情冷漠的黑暗社会。
  同是交代社会背景,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呢?这与作者的写作风格、行文的客观需要都有密切关系,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者身处的社会时代。试想,在沙皇专制淫威震慑下的契诃夫,又怎么敢像小弗郎士抒发爱国情怀一样仗义执言,慷慨激昂地指点江山呢?
  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记叙中,根据行文的需要,加入适当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
  
  1.表现人物身份、地位和性格。
  小屋布置得很朴素:贴墙戳着一个书柜,里面按文艺、历史、地理、人物传记、学科辅导等类别整整齐齐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旁边的写字台式样有些陈旧,上面摊着做了一半的代数作业。小小的单人床,粉红色的床单,墙上还贴了一幅桃红色的漂亮的手工剪纸,据说是主人用了整整一天设计制作的!
  这样一个铺着粉红色床单、贴着桃红色剪纸的秀气小屋,一定住着位灵秀的姑娘。从摊开的代数作业判断,她应该是位中学生吧?房间里除了床就是书柜和写字台,书柜里又分门别类地摆着各种读物,这些都在暗示我们:小主人爱读书、好学习。小屋里家具简单,摆设陈旧,主人的家境一定算不上富裕,但父母却尽量为她布置得很舒适,定是极疼爱她的。她本人肯用一整天的时间设计制作剪纸,不烦不躁,除了心灵手巧之外,还很有耐性呀!

  
  2.表达人物心情。
  一只小鸟在树上欢叫。此时,如果你刚刚受到老师表扬,你会高兴地想:小鸟的歌声多动听呀!你甚至还会进一步推断――它正大声地对我说:“你真行!你真行!”如果你刚被妈妈批评完,你会沮丧地想:连小鸟也在嘲笑我!你甚至会气愤至极,拣起一颗石头丢向它。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同一个景物,不同的人去观察,会有不同的想法;同一个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去观察,也会生发不同的心境。
  写文章时,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欣赏,绞尽脑汁,把景物写得详尽生动,却不能打动读者――这是同学们经常犯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把景物与文章的情节、人物融为一体,从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以他的视角看世界,把他的情绪、是非观、美丑观渗透到景物的光、色、影中,从而使景物具有“人性化”,成为大自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
  
  3.衬托人物的善恶、美丑。
  为什么动画片中的恶魔总生活在阴森黑暗的山洞里,与老鼠、蟑螂等形象猥琐的动物为伍?那是因为他们内心阴暗、丑陋。那么,环境的这种衬托作用是不是还可以用来突出人物身上其他或好、或坏的品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衬托又有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两种形式。例如:
  福楼拜屋里的灯光,每晚都是通宵达旦地亮着,不到第二天晨光熹微时是不会熄灭的。因而在黑暗的长夜里,他的窗户真的成了塞纳河上渔夫们的灯塔,甚至从哈佛尔溯流而上,开往卢昂的海轮的船长们,的确也把它当成了灯塔。他们都知道,想要在这一段航程上不迷失方向,就得以这个奇怪的亮着灯的窗户作目标。
  文中通过描写福楼拜窗前彻夜不熄的灯光及其所起的灯塔般的作用,衬托福楼拜勤奋刻苦的创作精神。这是正面衬托。
  而《药》中,思想愚昧的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去买蘸有烈士鲜血的馒头当“药”,结果儿子还是不治而亡。下面是他买“药”途中的一段环境描写: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地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华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作者用路上的黑暗、死寂、寒冷,衬托华老栓迷信那“药”,以为能救儿子,因而格外清爽、振奋的心情。这是一种反面衬托。这里有一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作用,即:用街道的荒凉与华老栓心情的反差,突出他兴奋的程度,制造强烈的悲剧色彩。
  
  4.象征或暗示人物命运。
  人物生活在环境中,他的思想、性格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环境变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意念乃至命运也会有变化。所以,完全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昭示人物命运走向。
  像《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日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段,就用悲凉的深秋象征了孔乙己的穷途末路,也预示了他的未来:等待他的,是即将到来的死亡。
  
  一试身手
  
  请你以生活中熟悉的某个人物为原型,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人物形象鲜明。2.主题积极向上。3.加入适当的环境描写,以增强记叙的生动性。
  请看下面一篇学生作文:
  
  在烈日下
  佚 名
  这是极热的夏季里的极热的一天。
  下午两堂难熬的课终于上完了。我带着焦渴急匆匆地往家走,像在逃避“热魔”的追赶。糟了,钥匙忘带了!在这似火的骄阳下等着怎么行?好在爸爸的工地离家不远,找他去!
  街上人很少,人们都躲在屋里不愿出来,大地像个蒸笼,闷得人透不过气来。马路热得透过塑料凉鞋烫着人们的脚,洒水车刚过去没多久,地又干巴巴的了。天空都亮得耀眼,更别说那太阳了。我在那点可怜的而又是宝贵的树阴下走着,呼吸着使人鼻孔发烫的空气;卖冰棍的也都躲进阴凉处,懒得吆喝;只有得意的“知了”“知――知――”地发出刺耳的叫声。到处使人憋闷,到处使人烦躁。往常不长的路,这时似乎突然伸长了几倍。
  好不容易走到了工地,一位正在清理材料的工人指给我说:“那不,你爸爸在搭架子。”
  我抬头望去,一座二十多米高的“井”字架上,四五个戴白色安全帽的工人正在搭架子。看去,像是在攀登通向天宫的梯子。在那么高的地方再加上烈日的暴晒还怎么工作呀!而工人们却不在乎,他们轻似狸猫般地在架子上忙碌着。“井”字架下的滑车摇上去了,上面载着铁管。他们每人提起一根,有的用肩扛,有的用头顶,有的轻舒猿臂,单膀较力。一根架好了,再拿一根。
  我忽然看见爸爸的手从裤兜里掏出一个什么东西,一仰头倒进嘴里,随后又扔了下来。那东西飘飘悠悠地正落到我前面不远的地上。一个蓝色的小纸袋!是人丹!怪不得爸爸临走时,拿了一袋人丹。
  等了足有十多分钟,爸爸才下来。爸爸一身蓝色的工作服似乎贴在了身上,黑红的脸上满是汗水,连额上两道皱纹里也都是汗水,嘴唇干裂着。他摘下油污的手套给我掏钥匙,大手也汗乎乎的,手上的青筋突起老高。我不解地问:“这么热的天,还干呀?”“哼,要都像小姐一样,这楼就别盖了!”接着他就又上去了。
  我的脚又开始在灼热的地上迈动,天气似乎更热了。我下意识地回头望去:在烈日下的“井”字架上,四五个戴白色安全帽的工人正在搭架子,远看去,像是在攀登通向天宫的梯子。
  多么可爱的父亲,多么可爱的工人啊!
  我的心,又一热。
  
  点评
  
  爸爸是位爱岗敬业的建筑工人。为了突出他坚韧、顽强的性格,小作者除了记叙他满身大汗嘴唇干裂地在烈日下攀登“井”字架、吞服人丹坚持工作等情节外,还用“天空都亮得耀眼”、“马路热得透过塑料凉鞋烫着人们的脚”、“卖冰棍的也都躲进阴凉处,懒得吆喝”、“‘知了’‘知――知’地发出刺耳的叫声”等语句对天气的炎热作了正面与侧面的大力渲染;同时,调动眼、耳、心等多种感官,多角度地感受酷暑,以衬托爸爸的高大形象。虽然文中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刻意模仿老舍先生《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影子,但这种学以致用、敢于尝试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6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