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沧海观秋色 壮志抒豪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冒爱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安徽省亳县)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东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当丞相,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故称魏武。他的诗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全用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他尤擅长创作四言诗,风格慷慨悲壮。本诗以写景见长,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受到文学史家的特别厚爱。
  《观沧海》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秋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这时,曹操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又打败了他的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统一了中国北部,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此后便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大海,自然要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观沧海》便是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这首诗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不仅道出了诗人的行踪,而且刻画出了一个跃马扬鞭、雄姿英发、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六句实写诗人在沧海边见到的壮观景象,抒发了诗人得胜归来的愉快心情。一个“何”字表现了诗人对水波荡漾的大海的惊叹,而此时诗人的心情不也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吗?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辽阔深远。虽然已是秋季,但由于诗人的心情愉悦,所以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丛生”、“丰茂”二词写出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生意盎然的景象。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具体描写,一个“涌”字写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因秋风潸然泪下,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凄凉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胸怀家国、志在千里的宽广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想象之景,诗人面对浩瀚无垠、气势磅礴的大海,思绪万千,心怀激荡,觉得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容万物,这样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此时的诗人虽已年过半百,鬓发微霜,但他的雄心壮志、万丈豪情又怎比年轻人逊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此乃胜利者才能为之啊!诗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写景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写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表面上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堪称写景诗的上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7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