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庵游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五一”假期,大部分的人去了名山大川,或繁华都市。我等小民,邀三五朋友在近处遛遛,也不失为一件快事。
洞口人都晓得有个洞口塘,但真正登过洞口塘两边山顶的人并不多。我们一行从龙眼洞处出发,沿路而上,只见满目青翠。遥望山腰,一簇簇杜鹃红似火焰,令人神往。开始一里路,行走如飞;慢慢地,便有人开始喘气;不久,便有人开始流汗:然后,便有人开始解衣;再往上,便有人坐在树荫下了:最后,便有人说只能仰望山腰问的云儿如薄纱般缭绕了……偶尔往山下看,只见万丈深壑,令人眩晕。登至半边庵时,一行人所剩寥寥。往山顶一望,悬崖峭壁斜插云天,摇摇欲坠。一处略显宽敞的地儿,隐蔽在树林里的一面绝壁上,约三层楼高。断面平滑,略斜,如走廊,近五十米长短,四米左右的进深。已有人在石壁脚上放置了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的法相。这便是半边庵的旧址了。半边庵建于何年,几时颓废?鄙人未曾考证。但站在此处往山下俯望,一览县城四周的群山和江河,似在薄雾中,美不胜收。遥想当年,这高山之巅,晨钟暮鼓,庵中香烟袅袅,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有人吟道:“半天云中半边庵,半倚半靠半边石。一僧一尼一炷香,阿弥陀佛到天亮。”这该是一个怎样的神圣和清净所在!
往北走,一口老井,虽然废弃,但仍可见当年的清净。再往前,一条野生乔木丛林如列队的士兵,护卫着一米多宽的土路,树木茂密,枝头可触发际,十分阴凉,蜿蜒而去,有上百米长,直达一块约百余平方米的空坪。但见坪中沟壕纵横交错,已有人在此标注为抗日战争雪峰山阻击战战壕。转身回望,尚有百丈悬崖,少有人迹。此时,我们一行只剩三人。且有两位怕晕,不敢再登峰顶。我于心不甘,继续攀爬,只身前往。几步一停,颤颤巍巍沿尺余宽的鲫背形树缝往上爬。前面有一巨石,高约二十米,石根处便是万丈深渊,往下看一眼,脊背发麻。我抓住一棵臂膀粗细的树木,四肢并行,稳移半步。从那巨石的腹沟里往上攀登时,真可谓“狗爬岩”了!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已是一身冷汗。山顶是一块约三百平方米宽的大坪,沟壕交错,凉风刺骨,似乎与半山腰不在同一个季节。真可谓“半山霜色半山月,半春半冬少夏秋”。山顶树木矮小,且多半长得弯弯曲曲,于绝崖上盘根错节,斜枝伸展,似猿臂揽月。我曾想,若能将这些树木移至房前屋后或城里的广场花园,该是怎样精美的景物!某人若偷得一株置于书案,该是怎样的窃喜!但是,这些树木却依然在悬崖峭壁上艰难地活着,根部苍老,如虬龙深入石缝。有些已有大半边枯烂,却依然发芽生叶,甚至开花……那些伐木者多择高大醒目的采伐,少有看上这些奇形怪状的。唯独具慧眼者识得这些饱经风霜的树木,并赋之以大自然之真美的赞誉。
终于到达洞口塘南边山头的主峰了。远远望去,可见百里之外的柘木界、白马山,东南便是洞口县城了。千百年的斗转星移,千百年的春夏秋冬,千百年的花开花落,已将山顶积了一层厚厚的沃土,并生长着最高贵的兰草。能长兰草的土地,是最圣洁的土地!我双手捧起一拓黑土,并带回了一株我梦寐以求的兰……在往回走的路上,我们一行三人从山的北面下来。沿途的景象比南面更奇,更险。怪石林立,山风习习,树枝摇曳,远景如画,令人神怡。名山大川,莫过于此。登此山者,亦非俗流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4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