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母亲的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一秋

  从我记事起,母亲为我流了两次泪,滴滴泪水,都是一次成长的体会,都是母爱的证明。
  [镜头一]我5岁,母亲30岁,朋友把我打伤了。
  那时的事真的已经记不大清楚了,模模糊糊的,就像一个不可触及的玻璃梦,而深深刻在我脑中挥之不去的,是母亲的泪水。
  好像是我蹲在外面玩什么吧,一个小孩过来,后来不知怎么地两个人就开打了,我脸上像被划伤了。脸上的伤痛实在没什么感觉,好像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但让我揪心的是母亲的那抹泪,记得特别清楚。
  母亲将我抱回家,把我小心地放在床上,转身去拿药。她一直低着头,仿佛她是一个做错事的小孩子,而我才是真正的据理者。母亲小心翼翼地用酒精棉签轻轻擦拭我脸上的那一抹红肿,那神情仿佛是在呵护自己心中最珍贵的宝贝一般。酒精很快渗入皮肤,有些疼,我皱了皱眉。母亲的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与心疼,却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嘴轻轻呼着那抹红肿。热乎乎的母爱气息,让伤口也不痛了。过了一会儿,也许是一分钟,或者五分钟,但在我看来像是过了一个世纪似的,母亲温和地开了口:“为什么要打架?”
  我没什么表示,只是轻轻哼了一声。马上,一滴热乎乎的东西,狠狠地滴在我的手上,也狠狠砸在我的心里。母亲哭了!我怔住了,呆呆地看着母亲吸着鼻子走出去,那一抖一抖的肩,好像脆弱得随时会倒下来,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我默默地发誓,一定,一定再也不跟别人打架了!
  母亲的泪,是伤心的泪,伴随着淡淡的心疼,教一个孩子懂得了宽容。
  [镜头二]我10岁,母亲35岁。我沉迷网络游戏。
  那时候我上四年级,小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年级,也是当红网络游戏《梦幻西游》盛行的时候,我也不可避免地陷了进去。
  接下来的语文考试,我83分,全班倒数第三。
  有着鲜红分数及老师语重心长的评语的那张试卷给母亲看时,母亲的脸被试卷遮住了,看不清她的表情,只看见母亲的手猛一下抓紧试卷,试卷“呲”的一声,发出痛苦的呻吟。紧接着,母亲的脸呈现在我面前――两条眉毛狠狠地扭在一起,眼中射出一道严厉的目光,只是有些发红,嘴唇被牙齿狠狠地咬进去,有些发紫了。
  “倒数?”很严重的反问语气,掺杂着一丝严厉,一丝心痛,更多的不解。
  “那又怎样?”我双手一摊,也是严重的反问语气,掺杂着一丝不屑,一丝无奈,更多的是无所谓。
  “那又怎样!”很吃惊的感叹语气。妈妈的眉毛纠得更加扭曲,嘴巴也张成了“0”形,眼睛投过来一道诧异的目光。
  “啪!”我听到响亮而清脆的一声,脸上却并没产生预料中的疼痛,反而有几滴液体狠命地砸在我的脸上。我惊愕地发现妈妈红肿着半边脸,还沾着令我惊讶的水,不,不是水,是泪!那么砸在我脸上的也是……妈妈的泪?!
  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很快抹去了那些眼泪,走了出去。
  剩我一人,呆在原地。
  那一巴掌,打在母亲的脸上,却把那份痛楚翻了十倍,活生生地刻在了我的灵魂中!
  我撇了撇嘴,麻木地捡起试卷。“嗒!”一滴泪滴落在上面,很快模糊了分数。是我的泪,还是母亲的泪?试卷上的斑斑痕迹,是不是就像我狠心刻在母亲心中的创伤呢?那一刻,我默默发誓,一定,一定好好学习,不让母亲再次哭泣。
  母亲的泪,是恨铁不成钢的泪,伴着淡淡的严厉,教一个孩子悬崖勒马。
  母亲的泪,母亲的爱啊……
  这篇习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朴实,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然而以情驭文,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如口嚼橄榄,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母亲对“我”那份真挚的爱,以及“我”对母爱的理解。
  “我”的母亲,她的爱与众不同。与别的孩子打架后,母亲只是帮“我”涂药,那份慈爱,通过“小心”“小心翼翼”“轻轻”“温和”等细节描摹,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用嘴轻轻地呼着那抹红肿”的“热乎乎的母爱气息”,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懂得了宽容。而“我”考试差了,母亲竟打自己耳光。这种近乎苛刻的自贵,却比直接打在“我”身上更令人刻骨铭心,“把那份痛楚翻了十倍,活生生地刻在了我的灵魂中”,以致“我”默默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母亲再次哭泣”。这就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特点,才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为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
  语言也颇有特色。如多次出现“狠狠地砸,狠命地砸”,运用拟人手法,将主观感情与客观状况融为一体,折射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又如面对考试“倒数”的可悲局面,言语上的“那又怎样?”“那又怎样!”神态上的两个“一丝”、一个“更多”,干脆利落,形成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稍嫌不足的是,文章对主题的挖掘不够明朗,如片段一中的“懂得宽容”,宽容的对象是谁?宽容“我”的犯错,还是宽容另一个小孩?若仅停留于对“我”的宽容,则容易使人误解为姑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6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