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丰富内容 提升境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丹慧

  【学生原文】
  
  长大,意味着……
  
  ( 单看是个好标题,但本文写的是离别的感受,标题与内容不吻合。)
  
  静静伫立在成长之路上,极目远眺,绵延无尽头,想退回去,已是没有任何回返的余地了。是啊,人生犹如一张单程的车票,再也不会回头。渐渐地,一股恐惧感,填满了我的心房。
  ( 综观全文,用第二段的记叙作为开头更形象,更吸引人;而把此段放在叙事后,要表达的情感更有水到渠成之感。)
  异乡求学,好强的我执意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于是,许多人从此离开了我的生活轨迹:小学里活泼热情的同学,悉心教导过我的老师,童年时亲密无间的伙伴……
  ( 记叙过于简略,建议用一定的情境描写,从一开始就调动读者的情绪,吸引读者。下文写到了跟父母的离别,作为总领下文的概述,不应遗漏父母这项内容。另外,对好友与同学的情谊属于同一个范畴,不需要分开两块写。)
  想到这里,心中不知不觉涌出了浓浓的哀愁。离别,离别……这两个字已经在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 文章到此点出离别的主题,因为到异乡求学,“离别”就成了“我”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作出的选择,并为选择后的“无奈”和“哀愁”作铺垫。“离别”的叠用增强了怅惘的情绪。)
  要离开往日一起嬉戏了六年的同学,我的心里怅然若失。我不知道,不知道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不善交际的我能否适应,能否再次无忧无虑地玩捉迷藏和哈哈大笑。
  要离开教诲我六年的老师,我的眼睛蒙上了一层薄雾。想起了她在昏黄的灯下为我补课,在下雨天递给我雨伞……会再有像她那样了解我、关心我的老师么?恐怕……
  要离开朝夕相处的好友,我的泪无声地滑落在嘴角,些许咸,些许涩。再也找不到似她般的知己了吧。伤心时互相安慰,困难时互相帮助,考试考差了一起哭,得了奖一起乐……一件件事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要离开疼我爱我的父母,我的心里再没有了安全感。父母――我迷茫时的导航灯,遇到挫折时的勇气……离开他们,家的气息也离我远去。我真的不愿放手,那使我温暖的呵护。可即使这样,离别,也在所难免。
  ( 以上四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我”的情感凝结和喷发的源头,正是由于往昔的种种才有“我”此刻的离愁别绪。小作者把难以割舍的感情聚焦在同学嬉戏、老师关爱、好友帮助、父母呵护几个点上,选材贴近生活,写得很好。但是每一块都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没有触动人心的细节描写。这种简略的叙述,难以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离别,离别,为什么,长大就意味着离别?我怕长大,我,真的很怕。
  ( 结尾照应了开头的“恐惧感”,行文注意了构思的精致。但离别本是人生成长的一段历程,作者沉溺于伤感之中,情绪过于消极低沉,应写得积极些,光明些。)
  
  【习作分析】
  文章语言流畅,文从字顺;选材贴近生活,情感真挚;在结构上也注意了首尾呼应。
  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
  一是内容单薄。作者虽然把对过去难以割舍的感情分解在贴近生活实际的同学嬉戏、老师关爱、好友帮助、父母呵护四个点上,但是每一块都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只有枝干,不见花叶,缺乏打动人心的细节描绘,没有特定感人场面的再现。
  在记叙性文章中,充分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场景的描写,对表达情感,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将起到极大的作用。可以把每一个着情点的内容充实起来,每一个点都有较为细致的描写,使每一个点都成为一个小小的故事。比如通过再现某一个具体的游戏场景,表现往昔的无忧无虑;通过回忆和老师相处的一个最难忘的镜头,表达对老师的留恋;通过描绘与好友的一次互助,让读者感受与同学难以割舍的友谊;通过写与父母分离的场面,把无奈的情绪表现出来。当这样的画面一个个出现时,读者就能感受到文章里流淌的真情了。
  二是境界不高。经历人生的第一次别离,产生种种忧惧自然难免,抒发的情感确实真挚。但是不能沉溺其中,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更要特别注意消极心理的疏导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种种磨难的坚强意志和达观的人生态度。
  从写作的角度讲,有了深刻的主题,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如何提升境界?一、要有辨证的思维。善于从事物相对的两面来思考,来转换,来提升。比如从“离别”中,看到新的环境新的空间可以带来新的希望;比如领悟经过离别可以锻炼承受能力,培养意志力。二、要有跳跃的思维。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不单单静止地看问题,比如可以从过去的快乐想象、预测未来的快乐。三、要有创意的思维。文章的观点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具有一定启发作用,是文章立意深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视“离别”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收获,把消极的担忧转换为积极的期盼和追求,那无疑是高人一筹的。四、要有开阔的思维。文章不能只局限于个人,还应把视野拓展到集体、民族、国家、社会、人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7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