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荣生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到农村中学,作为一个有多年教学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师,对如何面对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做了初步探索,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亲历阅读过程,以期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阅读教学 探索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正在进行新课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高素质。而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却遭遇了一系列的尴尬: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工作倦怠,日益突出,教学技能明显落后于城里的教师,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就是教师的全部家当。据不完全统计,教师学历不达标不合格者所占比例绝不在少数。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本体知识还需要条件知识,需要实践知识。有多少教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业追求?有多少人是在上课的铃声刚一响过,便夹着课本进教室?多少人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熬薪待命,早早就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有多少人人浮于世,身在曹营心在汉?有多少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用自己的经验和生命品读教材,作个性化的读解呢?教师的这种工作状态也就势必让他们产生一种“拿来主义”――毫无扬弃地照本宣科。讲起课来“穿新鞋,走老路”,语言乏味,缺乏激情,学生对语文课堂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规划和指导,也逐渐成为制约阅读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面对这一系列的困难,我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采用了一系列的做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首先,立足于现实,让学生每人每学期带一本图书到教室,建立图书角。每学期学生就可以有六七十本书可读了,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必须写出读后感,每星期都要检查,学期结束总结评比,评出读书优胜者,并给以奖励,这样在老师硬性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的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其次,加强背诵记忆。现在,语文教学中有重理解轻背诵的倾向,以为这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的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仿”。中国古代素来学习文章以强调“背诵”为主,民间有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一些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注重诵读的。据说白居易在求学读书的时候,诵读得口舌生疮,苏东坡更把每天花两个时辰诵读《汉书》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曹雪芹词汇量达8000多,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词汇量竟达12000多,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里的200余篇古文,茅盾能背诵《红楼梦》。世界上伟大的作家无不是以占有丰富的词汇量为创作前提的。丰富的词汇量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妙笔生花的可能。先背课文,再背古诗,开展背诵比赛。我在所教班级展开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已经两年了,同学们在“考级”的刺激下,都背诵了大量的诗文。但对诗文理解多少,能不能感受其中的精华,却是个未知数。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地消化,吸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中国古代学有所成者总结的读书经验上来说,尤其强调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著名的学者朱熹说:“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别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的多了、熟了,“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话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二在语文课堂上重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老师先范读,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让读书声重回课堂。中学语文教材也正在向这方面努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的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的目标、审美性的目标、探究性的目标可能各有侧重,但背诵是其基础,如果语文教师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那么改变语文少慢差费的现象也就可以指日而待了,学生也一定会很正确流畅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文以言情,文以表性,规范而流利地使用语言文字,甚至是妙笔生花也不是没有可能。
再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情感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创造一种情境而让学生达到“悟”的境界。这种感悟,有的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深切领会文章的妙处,有的也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作为一种情绪记忆在思维的深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思维。”虽然学生智力因素不等,对同一难度的阅读题目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但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抓住学生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吃饱”。然后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差的阅读思考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吃好”,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同学进行阅读理解或分析时敢于突发奇想。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整体的阅读教学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言学习兴趣。阅读教学形式多样,且具有相对广阔的抽象空间,为学生活跃思维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因此,学生因人而异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表现自我意识,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过激言行。但是,中学生的自尊心强,又十分敏感,教师不可动辄训斥学生。任何向学生心灵施暴的行为都极可能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必然是施教活动的失败。相反,“情感交流”则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的或喜或悲,有的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洋溢着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有的说理有力无懈可击。师生共同相融在强烈而鲜明的情感意境中。一盆花草,一幅图画,一个谜语,一声问好,一句比喻或笑话,一段诵读或吟咏……只要是为具体的阅读教学主题服务的,且运用得当,都能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拓展课外阅读做好准备。
第四: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学生的复述不是对原文一字一句不变的背诵,就是较详细的复述也只能是较接近原文。所以,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所以,复述是朗读、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发展而来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另外,复述还能使学生吸收运用原文中的优美语句,发展为自己的书面语言,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复述训练,采取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每节语文课前的5分钟我都让一位同学复述读过的故事、看过的电视节目、发生在身边的事。先让学生复述故事中的优美的句子,训练一阶段后再让学生从头到尾把故事讲述一遍,以免失去复述的兴趣和勇气。待练熟了,再让他有表情、有动作地复述一遍故事。最后,再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感悟。这样,学生就会变得爱思考、会思考,思维能力也能发展起来。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事,其实不然,农村初中的学生文化积淀不深,知识面不广,再加上农村条件的限制,复述故事仍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加强阅读教学,引领学生畅游书海,无疑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亲历阅读过程、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经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