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弘扬主体性 培养创新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颖

  摘要:在当今社会,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要进行创新教育,可以从四方面进行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 主体性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下面就谈一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是活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为秧田式,学生面对老师依次而坐,这较适合于知识传授而不利于学生活动与学生间交流,教师面对几十个分散的个体,为了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常把发言的机会给少数优等生,使多数学生没有活动机会,思想处于消极或停滞状态。为了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营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可以上台讲,可以离开座位请教,可以自由组成讨论小组。
  1、采用小班化教学。目前小班化教学已被广泛采用。这种以小组围坐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相同时间内给学生提供的发言机会增加了好几倍,而且在同龄人之间较少权威,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连胆小、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在交流中吸收对方的新思想,捕捉对方的思想火花,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社交能力。
  2、试行“小先生”制。教师把“小先生”作为对学生的一种奖励性评价,凡是对某一知识透彻或有独创见解的学生,就让他当众讲述,当全班的小先生。“小先生”不是一成不变,教师要引入竞争机制,并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较差的学生也有当小先生的机会。
  其次是活化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顺序大多为正确、快捷传授知识而设计。虽其有合理性,但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不利。课堂教学应以“探索尝试”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练中悟”,使学生成为探索的主体。
  1、尝试自学。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学”。他认为学习也是实践,必须亲自实践才能有真切的体验,学习中遇到疑问、矛盾、困难这不要紧,可以问,在问中求长进。要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训练场,突出“三自”:自学,先学后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学习未知的知识;自悟,先体悟再理解,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联系生活,联系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去体会;自练,先做再分析,让学生拿起实践的武器,给予足够的时间,提供条件,自己去做实验,去体验科学探索的心路历程。
  2、鼓励探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重要。任何被动接受、重复再现式的学习活动都无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活动,所学习的知识对象变为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学习过程就变为探索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宽容、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教学,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再次是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活化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常说教师的教学要“以课标为纲,以本为本”。那是说教师要依据课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新的课程计划中就谈到,要充分给予教师教学的空间,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最后要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课堂上要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课堂上,我们尽量让学生的脑、手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的主渠道和关键,只要把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好,才能真正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从事的工作艰辛而伟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