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花为谁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们常说老师是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如何让百花园中的花儿朵朵绽放,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培育一个个智慧的脑袋,更多的是体现出教育者的智慧。
【关键词】教育 智慧 沟通 落实 造就
Flower of does the wisdom open for who――To discuss shallowly communicates the thought with the student,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and the accomplishment eugenics skill
Xu Pizhong
【Abstract】We often said that teacher is cultivates the motherland flowers the gardener, how to let in hundred gardens flowered bloom,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potential to achieve the best study effect, cultivates each one wisdom the head, what are more manifests pedagogue’s wisdom.
【Keywords】EducatesThe wisdomCommunicationTo carry outThe accomplishment
我们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也就离不开和学生交谈,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表扬。当我们看到足球被门员挡在门外就会联想:要是能绕一个弯,球不就进门了吗?根据力学原理那是不可能的。可我们与学生谈话,绕一个弯时可以进入同学的心灵世界的。
1.如何在课堂上与全体同学沟通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过:“打动他们的感情比启发他们的思想更富有成果。”
我们走进一个教室会看到两种情形:有时活力四射、斗志昂扬;有时恹恹欲睡、东倒西歪。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教师看到的永远是前者,有的教师看到的只会是后者,这是与我们教师的激情和修养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热传递的原理:在通红的烘炉周围的物体因热量的传递而得以升高温度。当我们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做到了言出心声、动之以情,态度热切、执著到了足够的程度,就会有人为你感动、为你信服,是因为你激昂的热情感染了学生。
当我们要求学生做什么、学什么时,如果我们说的“好”“行”“你能行”等肯定成分越多,那么学生也可能给你一个“肯定”的回答;如果大量使用“办不到”“不可能”“不行”等否定语言,语言越多,他们的失败可能性越大。这样,即使你的学识再渊博,也只会得到一个消极的评价。
这就是我们物理声学中的“同频共振”现象。
其次,我们不能把自己置身于班集体之外。当我们每一个教师走进教室里,我们的口头语中“我们班”出现最多的班级,是你人气最旺的班级、是你最受欢迎的班级、也是你与学生矛盾最少的班级。因为学生会认为:这老师是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反之,“你们班怎样”“你们班如何”,学生是不可能和老师站到一块的!
老师安排学生有两种心态:一种:我是老师,你必须按照我的旨意去做。另一种: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你的努力对于实现我们的理想十分重要。这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将会带来天壤之别的效果。
2.如何落实学习任务
美国新泽西州威力兰德职业训练学校做过这么一次心理测试:教授们用一种“测力器”的仪器对疲劳进行测量。当一个疲惫的小孩受到表扬和鼓励时,测力器表明他的能量立即得到加强;而当他被批评训斥一顿之后,他的体力急剧下降。由此可以看出:表扬可以激发动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所谓的友谊,首先就是真诚!”当我们真诚地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替他们分析情况、点出不足、指明方向时,已经能够辨别是非的初中同学们完全能够从老师的恳切言谈中感受得到老师的友好和善意,在学生的内心世界里肯定又多了一个良师益友。
一个班级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靠全班一个一个特定的同学努力的结果。当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不能完成任务的同学找出来谈话时,心里必须清楚:批评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去狠狠地教训别人一通,而是要使他振作;不是要去损害他人的感情,而是要帮助他人更好地学习。
有这么几个批评原则值得我们注意:
2.1批评应注意场合。切记,我们的目的是要使批评产生好的结局,是为了纠正对方的错误,而不是损害他(她)的自尊心。即便和晚辈学生相处,也要尽可能地不以训斥的口吻和过于严厉的态度对待他们。
2.2先表扬后批评,先肯定后纠正。一个受训斥的人自然而然地要奋起捍卫自己的自我意识,一个被惹怒的人是决不会接受你的意见的。陶行知先生“十颗糖”的批评学生的故事,可以时时用来做我们批评学生的标本。
2.3不要纠缠老账。一个学生犯错误你给他(她)指出是无可非议的,但你要是一再抓住这一错误做文章,那就是故意找茬了。我们应该清楚:批评的目的是要使他(她)圆满完成任务,而不是战胜他(她)。抓住别人的错误和缺点不放是愚蠢的,其结果也只会适得其反。
2.4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批评。
3.如何造就优生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么一句名言:“要一个人有优点,就得让这个人去担负这项优点。”
假设你对一个小孩说:“你很聪明,又肯用功,功课一定愈来愈好!”这个孩子就会如你所愿,努力做个好孩子、好学生。相反,你说“笨蛋,你什么事都做不好,有什么用?”孩子也会以你所说的,愈来愈差,终至成为一个坏孩子、学习差生。这种心理称为“标志效果”或“角色形象效果”。
我在列车上曾经遇到这么一件事:一个妇女带着小孩上车,车上的位子已经坐满,而这位妇女的旁边,一个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位子。孩子哭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他就会让你的!”几秒钟之后,小青年起来客气得让了座。
显而易见,这个青年并不“高尚”,甚至算不上讲道德,但他后来为什么转变了呢?就是因为那位妇女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趋善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地说,他是乐意扮演的。
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面前的这些未成年人?
我们学校有老师与学生谈话的两句口头禅“我叫你出来批评你是因为你还有希望!我这样高标准地要求你是因为你有这份实力!”这样学生就会按“标志效果”去努力设计自己、改造自己。
在教育刊物上多处转载的“一个母亲的三次家长会”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些教育者应该是铭刻于心的,因为她的教育智慧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次,孩子在幼儿园时开家长会。老师对母亲说:你家的孩子可能患有多动症……建议你带上孩子去看看医生!当这位母亲回到家里却对孩子说:“孩子,今天老师表扬你进步了,你现在能够静静地坐着听课5分钟了,原来你3分钟都坐不住……”
第二次,孩子在小学读书时开家长会。老师对母亲说:“你家的孩子可能智商有问题,最好带去找医生看看。全班59个学生,他的成绩名列第58。”母亲在难过之后,回家对孩子说:“孩子,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说……你完全能够赶上和超过你的同桌(同桌是第21名)。”说完母亲发现孩子的眼角溢出了泪花,母亲自己也被感动的鼻子酸酸的。
第三次,孩子读初中时的家长会。这次,母亲没有听到老师点到自己孩子的名字。会后,母亲找到老师问自己孩子的情况。老师说:“你家的孩子考重点高中希望不大。”母亲回家后对孩子说:“孩子,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说你完全有实力考入重点中学,……”
后来这孩子考入了重点中学,再后来他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
美国心理学家亚佛斯德教授的名著《支配人类行为的力量》中写道:“人类的行为都因心理欲求而产生。”……家庭、学校……都要记住这个要诀:想说服或感动他人,必先激发对方的欲望。如此方可能获得众人的支持,否则,连一个人都支持都得不到。
总之,我们的教育教学其实就是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灵与灵的对话。平日里我们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理直气壮”。如果我们把它换成“顺耳忠言”“理直气和”不是更能让听话者从心里接受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2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