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文化忧思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婉秋

  读完了《日本,中国,愤怒吗》之后,我的心中总是有一些复杂的情绪在涌动。一方面,从那个日本人身上,我看到了无数封建遗老的影子,他们沉湎于自己构筑的虚幻的文化堡垒中不肯自拔,在一个民主而平等的世界里鼓吹称霸世界的谬论,甚至还为自己对于“天皇”的忠诚而自豪。这是夜郎自大,是痴人说梦。可是另一方面,那个日本人的言论也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中国人总爱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错,我们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诸子百家的熏陶,五千多年的传承发扬,让中华大地的一草一木都浸润着文化的厚味。可是如今的中国,真的还像我们自己描述的那样完美吗?现在的国人,真的还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吗?我们对于古典文化的精髓,真的已继承好了吗?
  且从我们的文化政策来看,单看社会氛围,重理轻文已是现实。作为文科生,我对这一点的体会尤其深刻。当你弃理从文的那一刹那,就注定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异样目光,也许这些都动摇不了你心中神圣的梦想。可是当你听说大学校园里中文系的寂寞、历史系的冷清、哲学系的人迹罕至;当你听说堂堂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如今在市场上卖肉时,你心中又有何感受呢?我们的社会里缺乏一种对于文化的真正尊重。从事文化理论研究的人们总是与寂寞和清贫为伴,他们用尽一生心血坚定心中对于文化和理想的执著,却还要接受人们轻蔑与批判的目光。不切实际、不求上进、不会挣钱,在大众心中他们与这些词汇是可以画等号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文化人的成长异常艰难,这也许是为什么几十年来中国本土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都没有的原因吧。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南非人。南非,一片中国人心目中几近荒凉的土地上都出了这样的作家,为什么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中国就不可以呢?为什么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迷恋网络小说,却让那些古典名著束之高阁呢?
  正是由于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不珍视,才导致了别国文化的入侵。中国孩子吃麦当劳、肯德基,穿嘻哈风格的服装,跳街舞,听欧美及韩日的主流音乐,看日本动漫,几乎已经被欧美韩日文化所同化。在他们身上,你几乎找不到儒雅和谦逊。青少年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人的文化自卑感,总认为中国文化不够优秀。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的水墨画,那飘逸流畅的线条,清雅和谐的色彩以及弥漫其间淡然悠远的韵味还比不上一幅品质低劣的漫画吗?我们中国菜,历史悠久的十大菜系,精美的人间珍馐,还比不上一只简单混合了生菜与鸡肉的汉堡吗?我们的民族服饰,庄重华丽的唐装,典雅含蓄的旗袍,还比不上一条粗制滥造的“米袋裤”吗?我们的汉语言,音韵和谐,字形疏密有致,难道还比不上作为语言支流的日语吗?我们中国人有必要如此自卑吗?李安只是小试牛刀,《卧虎藏龙》中刚柔并举的中国功夫、翠绿深秀的竹林已让外国人叹为观止;巩俐、张曼玉只是穿上了旗袍就吸引了无数外国人的眼球。如此种种,这些文化符号传达出的魅力难道不足以让我们自豪吗?总有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在他们看来,诗词、书画、戏曲学起来都非一日之功,那种用心营造的淡薄与平和已跟这个飞速向前的社会格格不入。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在中国本土,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艺术家不断流失。所以,当我看到杨丽萍深入云南大山只是为寻找几种几近绝迹的舞蹈时,心中喜忧参半。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给予她支持呢?一个杨丽萍能够拯救所有行将消失的民间艺术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那些被杨丽萍带出大山的孩子们一接触到外部的世界就疯狂地爱上了adidas、Nike。那是一群多么质朴而纯净的孩子,他们的蜕变是否揭示了我们在文化引导方面的一些问题呢?
  的确,在读完《日本,中国,愤怒吗》之后,我想了好多。面对质问与嘲讽,我们需要愤怒,可是仅有愤怒还远远不够。如果几本漫画书就可以将我们征服,那么此势如果蔓延,等待我们的又会是什么呢?我们期待着中国文化的崛起和站立,期待着有一天面对相同的责难时,我们不会继续哑口无言。
  那一天不会太远。
  (指导教师/田玉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5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