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议论文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晓东

  一、知识讲解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文体,议论文讲求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证明过程”,作者的观点能否得到读者的信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是否善于分析。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议论文中常用的几种分析方法。
  1.归纳分析
  归纳分析,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的分析。它通过分析个别的事例,从而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有这么个传说:有位师傅,想考一下自己的两个徒弟。他给了两个徒弟每人一箩花生,让他们剥开花生,看看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大徒弟不加思索,急忙走到箩筐前,抓起花生,一个一个地剥了起来。小徒弟则不然,他想了一会儿,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办法。他先挑选了几个饱满的和不饱满的花生,又挑选了几个单仁的、双仁的和仨仁的花生,再挑选几个大的和小的花生,合在一起也就是十几个花生。不一会儿,他就把这些花生剥完了。他发现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花生都有粉衣包着,于是,他认为这一箩花生的仁都有粉衣包着。大徒弟忙了一天,才把一箩花生剥完,结果发现这一箩花生的仁都有粉衣包着。尽管徒弟二人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可是,从两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师傅不难看出到底哪一位徒弟更聪明。
  在这个传说中,徒弟二人都用了一种叫做归纳的逻辑方法。大徒弟之所以不如师弟解决问题快,只不过大徒弟采用的是完全归纳法,而小徒弟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作文中使用归纳分析法,应采用不完全归纳,一般只需列举三四个实例。至于用来归纳的事实,叙述时可灵活掌握。既可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先提出结论,再做举例分析。
  2.演绎分析
  演绎分析,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的分析。它由一般性原理出发,作出个别性的论断。在分析中,普遍性原理是依据,而个别性论断是论点。演绎分析反映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关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凡生命力顽强的事物,都可以在逆境中得到种群的进化”(优胜劣汰),得出“人类不能太追求安逸享受,而使人类素质降低”的观点,这里运用的就是演绎分析法。演绎分析用到作文中,往往能使论述的逻辑性大大增强。比如,在以书信体(比如写给同学,)写作“诚信”话题作文时,就可以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健全的人格,离不开诚信”(亦可举出若干实例),继而做出“你应该勇于承认撒谎的过错,以使自己的人格不滑坡”的结论。此为演绎分析。
  3.归谬分析
  上面讲到的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多用于立论文章中。对于驳论文章,“归谬法”往往更容易出奇制胜。归谬分析,不是直接分析对方观点如何错误,而是顺水推舟,按照对方的逻辑和思路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使其论点不攻自破。在分析中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不但能一矢中的,增强论辩的说服力,而且能形成强烈的讽刺,使话语风趣幽默,增加论辩的趣味性。如,俄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应邀出席酒宴,十分讨厌酒宴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主人问:“今晚演奏的全是高尚的流行歌曲,难道你不愿意听吗?”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微笑着说:“照你这么说,那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主人哑口无言了。“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等于是说“凡是流行的都是高尚的东西”,赫尔岑假定其真,导出“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这一十分可笑的结论,从而使对方观点的荒谬彻底暴露了出来。
  当然,议论文中的分析方式不一而足,限于篇幅,此不赘述。不过,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式,都不可违背辩证法。只有用发展、变化、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及分析问题,才能使文章观点更符合实际。
  
  二、经典片段
  
  1.听:“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踮起“研究”脚尖,向开普勒学习,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对渗透着血汗的成果从不视为己有,一有突破便立即告知同行,让大家共享成果。他一次次用个人成就垫高了全国同行的起跳点,迅速造成千军万马高起点上协同攻关的局面”。 袁隆平踮起“道德”脚尖,舍一己之名利,促全局之伟业,让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使杂交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2009年湖南高分作文《踮起脚尖》)
  简析:这段文字采用了归纳分析法,由牛顿(踮起“研究”脚尖)、袁隆平(踮起“道德”脚尖)两个实例,归结出了“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的观点。
  2.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简析:这段话中就包含着完整的演绎分析。“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普遍性原理,是论据,是“大前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判断,是“小前提”;而“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则是结论,是论点。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鲁迅《拿来主义》)
  简析:该段文字是“归谬论证”的典范,姑且承认“送出”的可取性,然后,引申出“几百年之后”子孙所要陷入的“尴尬”,就把“送去主义”的荒谬揭示了出来。
  
  三、实例解析
  
  如“行走与飞翔”话题作文:
  大部分学生,都是分别分析“行走”与“飞翔”的各自特点,得出自己的结论。如下面的例子: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行走;心系百姓的“惠民工程”,也是行走;川藏公路、京九铁路等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将人类行走之路延伸,更是行走。行走的特点是实实在在。
  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是飞翔;着眼未来的“希望工程”,也是飞翔;“神六”“神七”等现代版的“嫦娥奔月”,将人类飞翔之路延伸,更是飞翔。飞翔的特点是超凡脱俗。
  这个片段采用了归纳法,分别用三个实例,归结出“行走的特点是实实在在”“飞翔的特点是超凡脱俗”。有的同学则使用了演绎法,同样可以演绎出妙文,如下面的例子: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好男儿志在四方。大凡有远大志向者,谁不渴望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广阔?父母、老师以前对我的谆谆教导,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是让我坚定选择飞翔的理由。(王旭《没有理由不飞翔》)
  这个片段采用了演绎法,让人们明白了作者何以坚定选择飞翔的原因。当然,也有些同学别出心裁,采用归谬法,写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文字。如下面的例子:
  选择不停飞翔,那该多好。是的,飞翔,自然让人神往,你看,那一飞冲天的白鹤,那翱翔蓝宇的白鸽,多么让人羡慕。于是,有人可能会想,人如果能永远翱翔,那该多好。是呀,只飞翔,不能停留,无法饮食,像个神仙,逍遥自在,一时半会死不了,可三日五日、三年五载之后呢?恐怕想挂在枝头、停在空中都难以做到了。看来,即便是飞翔,也还是需要行走的。其实,多数时候,还是行走来得实在,来得踏实。(汪世坤《选择行走,拒绝飞翔》)
  这个片段采用了归谬法,先承认飞翔的迷人之处,接着,就此引申开去,永远飞翔,无法饮食,必然导致亡命的结局,从而让人们看到了“选择不停飞翔”的不切实际,从而确立了自己的观点“行走来得实在,来得踏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08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