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一抱母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雪小禅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大了,小的时候天天围绕在母亲的身边,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
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
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也确实看上去十分憔悴,好像秋天棉花摘完,就剩光秃秃的秆儿了。
母亲的头发全白了,很小的人窝在白被子里。他虽然人坐在那里,还在想着公司的事情,电话一个接一个,手机此起彼伏地响,母亲说,你要是忙就去吧,有护士呢。
他笑了笑说,没事的。其实他很想走,但他又从母亲的眼光中看出了留恋。他是家中独子,父亲又去世得早,母亲一直没有再嫁,把他拉扯大极不容易。母亲现在需要他了,他真的不能离开,虽然呆在医院里一天他要损失几万块。
当时母亲已经虚弱到不能走路了,还要做各种各样的化验,他有责任亲自照顾:要抱着母亲放到轮椅上,再把母亲放到检查台上。
那是他第一次抱母亲,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想掉眼泪。他抱过儿子,抱过妻子,全是为着他们撒娇才抱,但他从来没有抱过自己的母亲。没想到,母亲这样轻,不足90斤,身上的骨头都硌疼了他―什么时候,那个庇护他的强大的怀抱,如此羸弱了呢?
母亲也很惊慌,说,你抱得动吗?抱不动我一点点挪过去就行。他忙笑着说,当然抱得动,儿子还有这点出息。母亲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了头,同室的人都说,你儿子真好,让儿子抱着感觉很安全吧?
母亲眼睛有点湿了,他的心也微微颤抖着,赶紧抱着母亲走到化验室。母亲的手紧紧勾着他,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省一些力气。他根本不在乎这点辛劳,但这个细微动作仍让他非常感动。
回来后母亲长久无语,最后才绽出一个微笑:“我这一辈子没有被人抱过,儿子,你是第一个抱妈妈的人。”
听后他十分难过。他总以为母亲老了,给她足够的物质生活就够了,而更多的爱,他给了儿子和妻子。儿子每天都在成长,妻子也十分青春健康,抱着他们,他感觉到沉甸甸的幸福,而第一次抱了瘦弱的母亲,他感受的是心疼和自责。
母亲同样需要他的拥抱。
那一个月,他把母亲抱来抱去,后来母亲能走路了,可仍然让他抱,他就想笑,他想,母亲真是一个老小孩呢。
从给母亲的拥抱开始,母子重新开始交流。母亲给他讲他童年时的趣事,他也关了手机,静静听着母亲回忆。母亲的精神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夫说,得这种病的人能恢复到这种程度,真是个奇迹。
不久,母亲出院了,他又开始忙了,每天都那样忙,但周末的时候,他必然要回家,而回家后,他第一个动作就是拥抱一下母亲。因为他知道,母亲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时候,母亲想要的是子女的爱和温暖。
吃年夜饭的时候,他封了一个大大的红包给母亲,母亲拒绝了,笑着说:“儿子的拥抱是我晚年最好的礼物,千金难得。”小孙子在一旁嚷着:“奶奶,我长大了也要抱你!”又转向自己的母亲:“妈妈,今后你老了我也会每天抱你!”
那是他吃过的最美最香甜的年夜饭,他从此明白,有时候,爱不需要太多语言,也不需要太多物质,只要一个轻轻拥抱,就足以表达。
如果母亲仍然健在,那么,请拥抱自己的母亲吧。
选自《青年文摘》
●起笔“隔得很远”写出“他”的不安与愧疚,接着用“也许”二字,貌似解释,却进一步突出其愧对母亲的心理,为后文写抱母亲及其感悟作铺垫。
●单独成段,承上启下,显得结构清晰。“必须”二字尚有无奈之意,为后文描写矛盾心理张本。
●比喻极富生活气息,既写母亲的憔悴,又让人体会到母亲操劳的一生,同时又写出了儿子的伤感情怀。
●“窝”字再写母亲的憔悴,心疼、自责溢于言表。
●写活了天下母亲的体谅之心。
●“笑”与“看出”很细腻地写出人物的矛盾心理,
●顺写一笔,很巧妙。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在两难中做出了“留下”的选择,人物情感显得很真实。
●第一次写“抱”,叙述简洁,含而不发。
●两个“抱过”与“没有抱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内疚之情。
●三写母亲的憔悴,与后文母亲奇迹般恢复形成对比,突出子女关爱的价值。
●“惊慌”二字写尽了母亲的敏感与对子女的关爱。
●语言细节将母爱写活了。在母亲眼中,儿子永远是需要自己保护的对象。
●“湿”“颤抖”“紧勾”三个细节很传神。“湿”写出母亲的欣慰;“颤抖”是别人的话触动了他,因为以前他根本没想到母亲也缺乏安全感;“紧勾”则写出母爱的独特表现。
●真诚的“抱”换来了母亲的心里话,暗示爱的力量。
●总结上文,文章至此告一段落,使结构清晰。
●再写“抱”,“仍然”写出母亲对儿子的依恋。
●关机的细节照应前文“手机此起彼伏地响”,对比鲜明。
●“奇迹”反衬“拥抱”的力量。
●三写拥抱,与前两次不同,是主动拥抱,暗示爱的提升。
●点明拥抱的内含,再次总结前文。
●写小孙子,暗示爱的传递,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水到渠成,揭示爱的真谛,赋予“拥抱”以深刻内涵,使主题得到升华。
●顺势再写一笔,温馨的提醒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简 评
雪小禅总能找到一种把感情表达得纯净而唯美的方式,这篇文章通过三次描写“抱母亲”,层层深入,揭示“抱”的内涵和“爱”的真谛。第一次“抱母亲”是因为母亲病重,是出于责任的“抱”,但母亲的憔悴还是让他不安、内疚和自责,并且在抱母亲看病的过程中感悟到母亲的需要。第二次是母亲索取“拥抱”,揭开母子心灵交流的序幕。第三次是他主动拥抱母亲,关爱母亲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至此,文章完成了由“爱的流逝”到“爱的回归”这一主题的表达。另外细腻的心理刻画、传神的细节描写和精要的对比描写也是本文感人至深的重要因素。
本期选评:浙江省富阳第二中学童新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0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