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优等生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伦春
在高中阶段,面对高考的压力,当今各地学校都非常重视对优等生的培养。笔者所在高三年级还特别针对优等生培养开设了“晚零班”。所谓的“晚零班”,就是为冲刺名牌而从各实验班中选取几位学生组成的在晚上进行辅导的班级。据此,笔者斗胆在这就语文教学如何培养优等生进行思索和研究的问题,发表一些初步的认识和肤浅的见解。
一、树立优等生正确的语文观,是培养优等生的思想前提
学生经常可以花一个下午做外语,花几个小时做数学,却舍不得20分钟做语文练习。学习任务重时,最先放弃的也是语文。学生有种错误的认识,语文学习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未必与最后的产出成正比,这个学科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这也就是以前我们常说的“语老五”(高考3+2时的名称)。
由于学生心理的急躁,学得不踏实,学生的功利心太强,学生在坚持了一段时间没有效果后,就会打退堂鼓,放弃对语文学习的坚持,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语文,成绩就会退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成绩的提高是长期的,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的积累、语感、素养都会影响语文的成绩。往往那些能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胜利。所以改变优等生对语文的态度、对语文的认识是首要的。
二、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培养优等生的先决条件
高中语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思维上。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让学生多积累知识,更要多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转化为能力。基于当今语文课堂“少”、“慢”、“费”、“差”的问题,构建语文高效课堂迫在眉睫。高效的课堂是重视学生“学”的过程的,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过程。“一言堂”、“满堂灌”的课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中,自主学习无从谈起,学生兴趣全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昏昏欲睡那是怪事。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动性不是主要放在设计课程上,而是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
三、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根据自己情况制订个性学习计划并敦促其严格执行,是培养语文优等生的重要环节
优等生一般会有一个复习计划,当然也有少数的学生的语文复习处于无计划或有计划不能落实的状态。计划不能落实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别的学科功课多,挤占了时间;二是学生自制力不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一因素。如果学生处于无计划的学习中,那必然会影响复习效果的。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学习能力,是培养语文优等生的必要手段
教会优等生学会学习,让优等生主动求知。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有了大语文观,就可以处处学习语文,随时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培养语文优等生的必要手段。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五、个性辅导是优等生培养不可或缺的一步
课堂效率高,优等生的成绩也不一定能突出。毕竟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整体,教学重难点是着眼于全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可能做针对性极强个性培优。所以个性辅导是优等生培养不可或缺的一步。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学生、备好学生,给优等生个性配餐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六、带领优等生解读高考,研究高考试题。探索命题思路是优等生取得高分的重要途径。
优等生不应该是在知识上差,而是在思维上有不足。他们能答题,会答题,但答题拿不到全分,或者说不能尽可能地多拿分。所以在学习中需要老师带领学生研究高考,研究命题人的思路,这不仅在教师的研究中很重要,而且在优等生的培养中也不容忽视。带着学生从命题人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引领学生认清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读懂文本。以小说鉴赏为例,应该引导学生从情节、环境、人物和主题的关系去解读文本,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与试题答案。比如汪曾祺的小说《珠子灯》有个题目问,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这有什么好处?如果学生能从情节、环境从物和主题的角度解读就不会遗漏要点。情节:珠子灯贯穿整篇小说,所以珠子灯是小说的线索。环境:珠子灯交代了时代背景,说清楚了人物活动背景环境和风情民俗。人物:珠子灯暗示人物的悲剧,它的兴衰和人物的兴亡合在一起了。所以优等生应该在思维上多训练,才能拿多拿要点分甚至拿全分。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培养出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而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搭梯铺路。希望有更多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能把在培养优等生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拿出来共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