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作文教学中误区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 霞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害怕作文,一见到作文课就唉声叹气,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私下里,学生都管作文叫“榨文”,管作文课叫“黑暗80分”。为什么作文会让学生如此害怕?笔者认为,这与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是有联系的。
  
  一、误区分析
  
  1 作文指导应试化。从本质上来说,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一方面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另一方面明显带有应试化、功利性的倾向。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训练的形式、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书面作文、口头作文、记叙文、应用文、音响作文、观察作文、想象作文等等。但就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看,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训练仍占统治地位,老师们在指导的过程中,往往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式固定不变。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不少教师还布置了大堆的作文范本,要求学生抄写背诵。孰不知,这种应试化的作文指导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 作文要求成人化。小学生作文是从“零”开始的,小学阶段只是作文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不可偏高。但实际上很多老师对这种“启蒙训练”的性质认识不清,人为地拔高了作文训练的要求,加快了作文教学的进度,如低年级把看图说话教成看图作文,中年级把片断训练教成成篇作文,高年级更是要求学生写出五六百字以上的作文。也有不少老师用成人的眼光或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要求小学生,在批改作文时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这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没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3 作文内容虚假化。作文,应是“我手写我说”,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目前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只好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写到老师就是老师累得晕倒在讲台上,或者老师冒雨送同学回家:写到好人好事,就是在汽车上让座,扶盲人老奶奶过马路,送迷路的小同学回家……试想真有那么多老师会累得晕倒在讲台上吗?有那么多盲人要过街吗?可是诸如此类老掉牙的、虚假的题材在学生的作文中比比皆是。
  
  二、对策建构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想关键是语文老师要大胆革新,勇于突破,创造性地进行作文教学。
  
  1 在生活中培养观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为此。笔者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春天,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就带他们去踏青。在和煦的春风中孩子们闭上眼在草地上打滚,领略春风的“吹面不寒”,感受柔弱的小草钻出地面的顽强。夏天,就带他们到田边看农民伯伯插秧,体验炎炎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进来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秋天。就带他们去捡落叶,触摸树叶离开大树瞬间的颤抖和它们化作春泥滋润大地的胸怀。冬天。就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在银白的世界里感受雪花的晶莹,和这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精灵一起舞蹈,和学生一起走进自然,融入生活,不仅用眼睛观察生活,更用心感受生活。
  
  2 在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在课内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笔者常常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一篇课文后都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大江保卫战》,了解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孔子游春》。文中作者精妙的景物描写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这样的引导和训练中,学生逐步实现了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作文水平也渐渐提高了。另一方面,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形成语感。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一些文人学士,像韩愈、苏东坡……他们并没有专门地学过语法修辞,但都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就在于他们熟读背诵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写作文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言,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为此,笔者在班上开展了“三个一”读写活动,即:每天读一篇范文,每天积累一页妙词佳句,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我还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这些活动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坚持了三年,现在笔者教的学生已经六年级了。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快,作文中词汇非常丰富,语言十分老练,不少同学的文章已经初具自己的风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