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浅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庆华
课堂提问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在课堂上教师主宰一切而学生只能唯命是从的局面。它是常用的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践中,课堂提问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主体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些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主体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可事实如何呢?许多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教师预先在教案上设计若干问题,在课堂上再分先后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单相性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改变。
2.缺乏探究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须教有疑”。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有不少教师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有时问得太平直,太简单,如 “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毫无实际价值;有时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都弄不明白,像猜谜语;有时问得太笼统,不着边际,学生可以随便回答两句,很难说他答得对与不对。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因为它根本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不能引导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对一声不吭者,抱之以冷漠;对答非所问者,送之以摇头;对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的问题,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更有甚者,干脆由老师自己说出正确答案。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他们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打开的。
二、解决课堂提问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好教学手段之一。教师要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提问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更新传统观念,提高业务修养。
1.提问要合理
语文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能在文本中找到答案的,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要激发学生想象,也就是说其核心必须着眼于对文本的探究。其次,应该控制提问的数量,问题不能过滥,以精要为宜。必须筛选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第三,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难易适中,面向大多数学生。如果问题设计只针对尖子学生,大多数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瞠目结舌,不敢举手,学习兴趣就会顿减,课堂便成了少数人的天下;一旦问题设计偏易,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众口一词,难以激起他们思维的深入。第四,问题要在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层面上合理分配,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训练。第五,要以达到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第六,在课堂上要注意时机和火候,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活跃时刻。
2.问题要精心设计
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及思维特点,是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的关键。教师设计问题一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高低之分。例如,对七年级、九年级两个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问题要有差异。七年级学生知识积淀少,教师设问时,不能将相关知识辐射过广,否则学生将会身处云里雾中,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最终一无所获;而九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要将内容梳理系统化,设计问题则与七年级不同,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后达到教学目的。例如,《范进中举》一课可设计出这样的台阶式问题:①范进发疯是怎样的过程。②范进为什么发疯?③范进发疯说明了什么?这种梯度提问,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的进行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循序渐进地了解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3.问题解决要善于引导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问答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并事先想好应对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不可能所有问题学生都能顺利回答,但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况:或一声不吭、或答非所问、或基本正确,或与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或者完全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启发和点拔,正如戴伯韬所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说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应重在疏导,不能当即提供参考答案,这种疏导即着意于给学生搭桥铺路,创设条件,指导方法,开拓思路。可从基本理论联系日常事理、自然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图片画面形象比较鉴别来开导;也可以从分析事物的规律入手点拨,等等。
4.评价要及时、恰当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不进行评价,或只用“好”或“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这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正确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回答区别情况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做到激励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使学生产生愉悦感、自豪感、成就感,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层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答错时,不要一味责怪,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帮助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设计好解错的方法,及时更正,还要鼓励他充满信心,加强训练;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其答案中的合理性与思考收获,又要使之明确尚未了解的是什么,促使他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回答不全面的,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思考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
5.把握提问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提倡提问是双向的,反对教师对提问的霸主地位,提倡学生在基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个性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尽管有时这些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预设,但它也许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激发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提出有独到见解的问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不能忽视,既鼓励学生提问,又不能放任自流。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探究性的问题,否则课堂教学便成了“假民主” 。
6.口答、笔答并重
课堂提问往往注重口答而忽视笔答。其实,答问,不仅要动心、动嘴,还要动手、动笔,通过具体文字的组织,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领悟程度。如果对问题的解答只停留在口头表达而不落实到文字表达上,就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思维锻炼的机会,因为课堂上的口头发言机会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每位同学都轮到,有些同学可能开小差。如果进行书面表达,则可以使所有的学生得到思维训练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围绕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的特点和重点;提问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力所能及;所提的问题要具体明确,避免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要有系统性,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要讲求实际性,发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如果片面追求形式上热热闹闹,造成华而不实,并浪费大量时间,削弱切实的提问效用,反而会降低语文教学质量。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实验中学 (0683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