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选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选题是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前提和起点。选题需要变换思考角度,深入探究现象,并遵循教育性、科研性、趣味性、可行性、实用性、专题性等原则,才能在类别众多的选题中找到有价值的课题。
关键词:生物;科技活动;选题
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源泉,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中发展爱好、兴趣、个性和特长,使学生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包括选题和组织两大环节,其中,选题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关键。它关系到整个科技活动的方向,是决定研究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选题选好、选准,整个科技活动才能达到巩固、扩大和加强生物课堂教学的功能,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强化科技意识、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如何选择实用而有新意的课题,这常困惑着热心参与生物科技活动的师生。选题的基础是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和敏锐科学思维的体现。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掌握一定的思维策略,才能找到有价值的课题。
一、选题类别
选题类别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数种:
1.制作类。适于个人或小组活动。如制作植物腊叶标本、植物原色浸制标本、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动物解剖浸制标本、昆虫标本、盆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制作类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长其才干,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为教学增加更多的生物标本、教具和模型。
2.栽培、饲养类。适于个人或小组活动。如结合校园绿化、美化进行植物栽培、花卉栽培;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和挂牌,写出 其学名及主要生物学特性,供师生观察和学习;建立生物园或生物角,栽培经济植物、食用菌,饲养各种实验动物或特种经济动物。通过日常管理、观察、记录、安排一定的试验项目,学生学到在第一课堂难以实现的栽培、饲养等技术。
3.实验类。适于小组活动。以具备较多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生为主,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实验类课题有:培养学生掌握专门实验技术性的实验,如白细胞计数实验,组织培养实验,培养花粉粒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等;有在实验室小环境内模拟自然界大环境开展的专项实验,如设计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对影响生物的某些特殊因素进行分析的专项实验,如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实验,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动物激素(如甲状腺激素)饲喂小动物(如蝌蚪)实验等;有采用比较、对照方法进行的实验,如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几种药物对兔疥癣的防治效果。
4.调查类。适于小组活动或群体性活动。如结合生态和环保知识教学,对学校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污染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如校园环境中空气污染的监控,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结合生理卫生教学,进行龋齿与个人饮食卫生习惯关系的调查,近视眼与看电视时间关系的调查等。结合遗传知识教学,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等。结合当地动、植物资源情况,进行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调查等。调查类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社会责任感。
5.观察类。适于小组或个人活动。如观察苔藓、地衣、蕨类植物的生态环境,观察蛙的变态发育、观察蚂蚁的行为,观察某类植物花的特征等。观察类生物科技课外活动可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与环境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获得全面、丰富的知识。
6.参观、考察、专题报告及知识竞赛类。适于群体性活动。如参观动、植物园,开展爱鸟、护蛙活动,组织生物科学报告会,进行生物知识及技能竞赛等。这些课外活动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和才能,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选题的原则依据
面对众多类别的选题,如何选择,这是一项慎重的工作。在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往往会出现选题过高或过低的问题。过高指选题高于客观条件许可或难度过大,过低则选题缺乏新意或模仿、重复别人的工作等。因而,在选题时应遵循教育性、科研性、趣味性、可行性、实用性、专题性原则,才能使整个活动效率高、效果好,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教育性原则。课外活动是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具有导向功能、动力功能、激励功能、人格培养功能等。因而,课外活动选题要充分利用其特点和优势,挖掘其教育因素,坚持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开展资源、环境调查,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展作物栽培、养殖经济动物,可激发学生爱科学、爱农业的思想。实施教育性原则要制订德育计划,以克服课外活动中德育的随意性。
2.科研性原则。选题不仅要有科学依据,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读物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而且还应突出其科研性,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而活的科研小课题,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步骤,才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温度、水分、空气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等。作为活动的选题,教师还应对实验结果有个大致估计,以提高学生兴趣和信心,并及时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如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则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或继续探索。
3.趣味性原则。课外科技活动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和爱好开展的。50年代把课外活动小组称“兴趣小组”正是道出了课外活动的基本特征。兴趣是最佳动力,是学生力求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只有在选题上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体会到乐在其中,才能真正把他们吸引到活动中来,具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可行性原则。中学及中等师范学校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宜开展一般层次的大众化活动。在选题上,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应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在人力、物力、财力许可的范围内考虑;周期不宜太长,最好短期内能有结果;课题不宜太大,以免占用时间过多,加重学生负担;选题还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背景,难度不宜过大,以免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开始时最好选一些不太复杂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小课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循序提高。
5.实用性原则。学知识,培养能力才干,最终要回到实践。如果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脱离实践,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将会挫伤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各校可根据当地及本校实际情况,确立“实用性”课题。如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农村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科学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食用菌栽培、经济植物栽培等为题的课外科技活动,由于“实用”,所以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
6.专题性原则。专题性原则指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生活及校园环境或教材及其他科技文献中的灵感,选题进行专项实验,开展专题性活动,要求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及对某一项活动有一定收获。如进行全校性近视眼成因的调查,就是针对学生近视眼发病率高的问题,查明影响视力的因素,为降低近视眼发病率提供预防措施。
三、选题的思维策略
选题是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前提和起点。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师生经常会面临课题的来源问题。这需要师生善于捕捉各种生物现象,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通过变换思考角度和深入探究现象,找到合适的课题。
1.变换思考角度。变换思考角度是指从与原有结论不同的角度,或从不同层次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新的认识。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选题中,采用变换思考角度的思维策略,可以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方面转向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转换,其中有的是从比较抽象转化为比较具体。如教材中,讲蚯蚓时只强调其对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的作用、而忽视了蚯蚓也有破坏植物根系的一面。对此,我们可以设计“蚯蚓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的小课题。这属于同一层次上不同方面的转换。抽象转化为具体的实例,如合理密植,教材仅从理论上推论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获得高产。在课外科技活动设计时,可从实践的角度、探索几种农作物栽培的最佳密度及密植条件下需采取哪些新的栽培措施等问题。
2.深入探究现象。深入探究现象的思维策略要求直接面对现象,借鉴必要的技术和手段,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实质,这是发现问题,选择有价值课题的最基本的思维策略。
第一,在工作实践或生活中留意捕捉“灵感”,发现现象,提出新课题。如在夏天时,留意观察,会发现蚊子的多少与房间墙面涂料颜色有关。针对此现象,可设计题为“房内蚊子密度与墙面颜色的关系”的课外科技活动。这一有趣的选题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从而积极参与调查测定。
第二,从教科书内容中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生物学教科书内记述了大量生物学知识、规律和结论,还反映了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生物教师可以从其中选择一些适当内容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验证或再发现。
第三,从生物科技文献中寻找信息和思路。有关生物科学研究的杂志很多,报刊上也常有生物科技进展的消息,这些内容对生物教师寻找选题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能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模型、线索和思路,为找到“新”而“实”的课题提供丰富的素材。
第四,进行类比和移植。类比和移植是通过与其它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它研究方法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课题。这是增加选题的重要途径。如掌握常规红、白细胞计数技术,就能开展如细胞密度测定、细胞存活率测定和细胞悬液培养等一系列课外活动实验。骨骼细胞染色制备技术可移植推广到如蟾蜍、家兔、小白鼠等不同的实验动物。各种常用的生物技术和手段以及一些新技术新方法都是很好的借鉴移植对象。
总之,选题是整个课外科技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选题不应只停留在模仿别人方法和成果的低级阶段,也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条件和可能。选题既要“新”,也要“实”,才能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尹慧,贵州省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生物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