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问题解决”数学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我国在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同时相继出版发行了几套按《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这些教材目前都在试验之中。这几套新的数学教材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一定的数学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而进人学习主题,从而开展数学探究,这使“问题解决”数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更加迫切。
  “问题解决”数学教学力求让学生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在不同的学段,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较大差异。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研究,笔者认为开展“问题解决”数学教学时可参照以下教学策略来实施。
  
  一、动机激发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趣味、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每一节课的引入开始都可以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解析几何中讲“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在带领回顾椭圆、双曲线的定义后,可提出“平面内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即e=1)的点的轨迹是什么”这一问题。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了椭圆与双曲线后,心中就有一个疑问,即e=1时,点的轨迹是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心中的疑团相吻合,就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研究下去的动力。
  
  二、层次设计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例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里,笔者提出问题:“如何由抛物线的定义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实践表明,全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集思广益,这不仅使学生主动获得了知识,而且增强了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如,在立体几何中讲“柱体的体积”时,为了分散柱体体积公式推导这个难点,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求长方体体积的条件是什么?第二,若一个棱柱、圆柱与长方体底面积、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第三,由长方体体积公式能否得出棱柱、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留在学生的大脑中,教师作进一步的理论证明,就能使学生加深对柱体体积公式的理解。
  
  三、主体发展策略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认真观察具体实例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或几何特征,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时,为了在引入数量积的概念这一问题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向量的几种运算?”
  学生:“加法运算、减法运算、数乘运算。”
  教师:“那么向量的加法、减法运算对应的物理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力(运动)的合成对应向量的加法运算,力(运动)的分解对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教师:“类比物理背景,猜想向量是否还有其他的运算?”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学生自然地联系到了力作用于物体产生运动而做功,把“功”看成两个向量的一种运算就可对应一种向量的新的运算,学生就能主动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功”与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结合起来。
  
  四、探究创新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例如,在教材边空中,用“问号”图标提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维来概括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在课后巩固中,通过布置情境作业开展数学活动,在练习题和复习题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通过单元小结,从知识的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整体结构中把握相应的知识。
  新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数学知识的罗列,而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场所,否则数学教学将失去生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