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章 文言 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凌

  [摘要]《好嘴杨巴》选自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编入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本文讲述的是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小说语言短小精炼,极具特色。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杨巴凭借一张好嘴威名大震,手艺精湛的杨七却渐渐埋没,这样的一张“好嘴”更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关键词]文章 文言 文化
  一、“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
  好文章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所谓言之有物就是写了什么,言之有序就是按照什么章法写、怎么写。并且了解“怎么写”之前应当知道“写什么”。因此做如下设计: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次话。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该问题属于把握全篇的主线问题,可将它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好嘴”的内涵:
  1.杨巴在何种场合下出场?在此时此刻说话最需要什么?
  2.杨巴这句话在李鸿章发怒后多长时间内说的?
  3.倘若杨巴这么对中堂说:“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土,是碎芝麻!”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总结:“好嘴”之“好”敢(勇气)、快(机敏)、巧(智慧)。
  “文章”
  怎么写
  如何塑造“好嘴杨巴”这个人物的“好”呢?尝试用课文中的其他人物与杨巴进行比较联系,采用“比较”阅读法探讨写作的章法。
  1.“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七的精湛手艺和杨巴的“好嘴”,到底谁更厉害?
  教师明确:衬托手法。
  2.比较在场官员和杨巴的表现,说说为什么这么写?
  “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Vs“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
  “在场官员吓懵了”Vs“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
  “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Vs“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明确:对比。
  除此之外,还可以补充:李鸿章的心理活动描写与好嘴杨巴有何关系。
  3.为什么要写李中堂的心理活动?
  “李中堂这才明白,刚才茶汤上那些黄渣子不是脏东西,是碎芝麻。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
  教师明确:间接描写。
  教师总结:“文章”之“好”-衬托、对比、间接描写。
  二、“文言”――短句和方言
  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本文的语言非常有特色。主要体现在短句和方言的使用。
  1.短句。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在创作语言上受古代白话小说的影响很深,而白话小说的语言大多采用短句。教师出示白话小说中常见的几种短句的结构类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反复朗读,联系已学课文中曾出现的短句,体会短句的妙处,并尝试仿写。
  2.方言。冯骥才描绘的俗世奇人之一
  杨巴,在津门胜地做茶汤生意。因此,他小说中的语言也极富天津地方特色,甚至有很多天津当地的方言。播放冯巩小品《狗不理包子》片段,感受天津方言的魅力,然后在文中寻找相关方言。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一些有趣方言。
  设计意图和反思
  《好嘴杨巴》并不缺乏精彩课堂设计,但授课教师普遍将着力点置于评析“好嘴”之上,对于冯骥才深受白话小说影响的创作语言以及他对民间文化的关怀这两个方面关注度不够。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文化,白话小说中的短句和天津地方的方言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笔者的课堂设计最大的创新在于对文本进行有层次的、全面的解读,开掘文本丰富的文化价值,紧密贴合民间文化的主题。
  个人认为,教师关于文本的课堂设计不能总停留在文章的表层,不能总指望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前提应该是见过“全豹”,然后模拟教师的解读之法进行广泛阅读,反复操练。
  最后,有《俗世奇人》这样的优秀作品进行课堂设计,要感谢冯骥才先生的“好笔”。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
  编辑/张华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