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音乐欣赏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是音乐老师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渗透;德育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的情感内容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内涵,我国古代《礼记》中有“乐者,德之华也。” 《史记•乐书》中有“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等论述。今天,我们仍重视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它涵盖三个层面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中都开设了音乐欣赏课程,但音乐欣赏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原因之一是学校重视不够,认为音乐欣赏课是“副科”,可有可无,有时甚至被文化课占用。更主要原因是有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欣赏的德育功能的认识不够,认为音乐欣赏是专业性很强的课,只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而德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德育的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德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渗透于我们的音乐教学之中。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是音乐欣赏课永恒的课题。我认为音乐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观念。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德育意识,明确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思想上重视德育的渗透。
第二、做好教学准备,挖掘教材与德育的结合点。
教学准备作为课堂教学先决要素,同时也影响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作好必要的教学准备。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高中音乐欣赏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高中《音乐欣赏》为例,共两册,包含了各类音乐作品: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剧舞剧音乐、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各个中外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的音乐作品。音乐教师要挖掘教材之中的德育因素,找出结合点,这就需要有一个德育教育的全盘计划,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看每一课应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德育渗透。如高一年级第一课欣赏《祖国颂》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欣赏《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劳动号子)可进行热爱劳动教育;欣赏通俗歌曲《爱的奉献》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等;《命运交响曲》可以激发学生同命运抗争,同困难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在课前做德育渗透计划时应注意:首先,不要反复重复某一主题,如果连续几节课都在音乐欣赏课上讲爱国主义,学生会反感,从而失去学习音乐欣赏的兴趣。其次,每一节渗透德育要有度,时间不宜过多,以免喧宾夺主,音乐欣赏课变成了思想教育课。第三,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结合时代的要求。如,到“十一”了,可选择《嘉陵江上》 《我爱你,中国》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广西“三月三民歌节”,可选择上“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器乐”给学生讲一讲广西的民歌、器乐,传统风俗,不用刻意去讲大道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能更了解自己的农乡,从而热爱家乡,进而树立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第三, 把握课堂,抓好渗透德育的契机
(一)在介绍背景中渗透德育
在进行歌曲欣赏教学时,教师一般都要对歌曲作者及作品时代背景进行介绍,这正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时机。如在欣赏《我爱你,中国》时,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不久,归国华人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拍摄了一部反映爱国华侨心系祖国的电影《海外赤子》,其主题曲《我爱你,中国》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热爱倾注在深情的歌声中。高中学生已经有自己的思想,不喜欢教师的说教,但都尊重事实,教师在进行介绍时,不用刻意渲染什么,只要把作者及创作背景客观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就能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作用。
(二)分析作品过程中渗透德育
进行欣赏教学时,教师还要对作品的内容、创意、表现手法、主题形象的塑造等进行分析,这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时机。
中学生“早恋”问题是目前学校、家长极为关注的问题,回避、粗暴的遏制将适得其反。在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尽管学生很熟悉这一故事,但我刻意渲染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并介绍一些经典的爱情故事,如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等,使学生知道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高尚、最具震撼力的纯洁情感,然后,让学生思考“作为高中学生,是否已经有精力和能力去追求爱情?”鼓励学生要走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最后,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旋律感染着学生们的心灵,使学生们能够变得冷静而庄严地对待“早恋”。
(三)在欣赏过程中渗透德育
音乐可以震憾人的心灵,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同时,也会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薰陶。如欣赏《黄河大合唱》(广西《音乐欣赏》高二)二乐章: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乐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随着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从音乐中更“品”出它的深层蕴涵。
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这就是在音乐欣赏中渗透德育,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最好写照,也是音乐欣赏教师的追求。
来稿日期:2010-09-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