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新课程已进入实施阶段,但实际情况是:语文课堂教学却正在远离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远离着语文课堂的教学宗旨,或为了形式忽略内容,有哗众取宠之嫌。若任其泛滥,后果不堪设想。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其弊端进行剖析,指出其根源所在,并提出如何上好语文课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弊端;新理念;三维目标
  
  The new lesson mark descend language teaching of thinking
  Luo-Peng
  【Abstract】The language new course has already got into an implement a stage, but actual circumstance BE: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but is keep off "language new course standard" of request, keep off the teaching aim of language classroom, or neglect a contents for the sake of the form, gain notoriety by shocking statement it suspicion.If term it deluge, the result be so terrible we dare not think about it.This text practice to set out from the teaching, as to it's the irregularity carry on an analysis, point out its source place, and put forward how some viewpoint of the best language lesson.
  【Key words】New lesson mark;Irregularity;New principle;3D target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教育的核心是“人”。语文教学的前提是视学生为人,任务是助学生成人,教学生做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在发生变化,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促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树立未来主人翁责任感,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个性的张扬创设氛围、提供条件,帮助他们为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新大纲新教材为语文的性质注入了新内容,同时也提示了语文内容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因此,学语文不能只靠课堂,还要走向生活实际;不能只靠套路、方法的把握,还要积累、领悟、熏陶,加强语文实践;不能只是吸取知识、储备信息,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不能只是靠老师的“教”,还要摸索、掌握学语文的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时时是语文课堂,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树立大课堂的语文教育思想才能深广度地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语文活学活用,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
  
  2.要明确“教什么”和“怎样教”
  
  语文课不是时装秀,露脐装虽然时髦但不适合任何人。在课堂中缺失目标意识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课堂教学,第一要务就是应该明确“教什么”。大而言之,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读书和写作能力。“新课标”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共设有五个模块,选修课共设有五个系列,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每个文本的教学设计,都应立足于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我们确立“教什么”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我们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最根本的依据。
  确立了教什么,接下来就是怎样教的问题。语文课堂上“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有上成美育课的,也有上成活动课的,说唱跳演,全面开花,热闹的背后是浮躁,创新的背后是虚无。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下列的做法:
  2.1在阅读教学中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2.1.1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没有必要每次都重复学生早已拥有的知识积累,而新的知识有必要在阅读中得到很好的吸收消化,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求。阅读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细心理解和领会,抓住他人发言的重点,找出不清楚和有疑问的地方,注意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谈话、发言和回答问题的技巧、语言表达方式等等,同时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学会表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语言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应对能力;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创设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得到提升。另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能得到提高。语文教材是一座宝库,每篇文章文质兼美,带领学生仔细推敲、琢磨,品味不同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学习多种写作方法,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例如我在教《后赤壁赋》这篇文章的时候,制定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2)体会精练生动的语言,积累文言词语。(3)加强朗读训练,节奏合理、语句流利。
  2.1.2注重“过程和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是主体,教师处于辅导地位,但是学生完全靠自己探究费时多,难度较大,若无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的独立研究容易产生盲目性,所以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关注者。 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课文,然后交流读懂什么,再让学生找出关键句段进行分析,在此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道解惑”,也不是几名尖子生围绕老师的提问作一番“应答”,而是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对学生所提问题发表看法,更多是应用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言说”,把自己的问题和理解、好奇和厌烦、热爱和痛恨、认知和想象、困顿和顿悟等通过对话尽情表达出来。“对话”可以是心灵的、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理解、心灵交往的过程,并体现“对话人生”的意蕴。这种师生的合作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2.1.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中的形成和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讲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挖掘课文本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起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等,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文本中处处闪现着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芒。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名人名言等等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这课时,我们既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文体方面的知识,又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提高鉴赏写作能力;还有进一步考虑如何与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和作者,读懂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的豁达、乐观的情绪,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的挫折很多,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才能战胜困难、笑对人生!
  2.2.1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把“三维目标”渗透在每一个文本中,贯穿在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中,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能把它们游离或割裂开来,应抓住阅读,强调以读为本。二要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这需要教师的深厚的学养,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洞析观察,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情景的审视判断。一般来讲,课堂预设越充分丰赡,课堂就越精彩灵动,就越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
  2.3.1要有问题意识。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应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诚恳地告诫人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更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现。问题的设计要下功夫,提高设问的质量。问题应问在意外处,让学生在惊疑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应问在关键处,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纲举目张;问在延伸处,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同时也应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真诚地引导、启发,为学生“保驾护航”,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更新观念,适用时代发展的需要。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用它来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忽如一夜春风来”,但我们更希望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该拿什么样的课堂奉献给学生?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一次次精神的起点?一次次灵魂飞跃的站台?这是我们时刻不能掉以轻心的,因为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 科学出版社. 1980
  收稿日期:2009-1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