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实践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汪洋

  摘 要: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产生有着多维度的原因,它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主体、内容和载体这四个构成要素的社会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环境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三大实践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化;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98-04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社会化发展趋势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把握这一趋势,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把握和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创新实践途径,才能提高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内涵和表现
   社会化属于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范畴,它揭示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规律和个体成长成才的社会机制,因此也引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点关注。“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因此社会化发展趋势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要求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2]从社会化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人的社会化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都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即它不仅包含主体被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且还包含着主体不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步改造和发展社会的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从上述概念的延伸不难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
   从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的社会化
   大学生是社会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仅受到学校的影响,而且日益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不能只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育人,更要注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育人,运用各种社会因素积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注重引导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思想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只在校园里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更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主观世界;不能只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单独育人,而要把学校的教育力量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2.教育主体的社会化
   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或个人。过去传统的观点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限定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从学校内部来说,全体教师、行政干部和服务人员,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学校外部来说,要将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包括党团组织、新闻媒体、学术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家庭等都纳入教育主体的范围,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学校的教育力量是单薄的、有限的,只有把本校的教育力量与其他学校的教育力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于单个学校教育力量之和的新的教育力量,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应。
   3.教育内容的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就是将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发展变化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形成正确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社会实践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充实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提出了很多新的重大社会课题,大学生面临着一些新的现实问题和思想困惑,思想行为受到极大的影响,必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现实,消除思想困惑,把握发展机遇,迎接社会挑战。社会化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充分反映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例如诚信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只有根据实践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更新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教育载体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4]。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迫切要求创造和利用覆盖面更广、承载思想信息更多、更加易于操作、更富有特色的载体。当今的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易于接受和掌握新思想新事物。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一定要符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在充分发挥传统载体的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开发现代载体,例如文化载体、传媒载体等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客观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产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对现代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反映,它的产生有着多维度的原因。
   1.大学生社会化的客观需要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
   人的社会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的,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实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人的社会化,就是认识、选择和体现一定现实社会关系的根本要求,内化一定的社会规范,形成人的社会本质,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把人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实现人的社会化,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就要教育引导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青年学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既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发挥全社会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80年的1%左右达到2009年的24.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的教育环境更加开放,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大学无不折射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一定会在大学有所反映,总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接触日益频繁。做好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可能真正做好的,必须有全局意识和开放意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中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封闭的环境里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顺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让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同各种不同的思想信息和价值观念进行接触、比较和选择,才能在教育引导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握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既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社会化发展趋势,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出现这样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现代政治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化不断提高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社会化方向改进和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在面向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社会性,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适应并创造现代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化程度。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要求发展,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要探索与业务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和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自身的社会化程度高,才能帮助人们实现和发展社会化,才能使教育对象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是无所作为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实践途径
   为了把握和适应社会化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树立社会化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化的实践途径,才能实现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与实效性。
   1.在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实现主渠道和次渠道作用的紧密配合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大学里,培养人才职能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且把课程分为三个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它课程。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定位不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主渠道”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重要职责,其它课程具有育人功能,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次渠道作用。我国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依靠教师们教书育人,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发挥次渠道作用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利用本学科资源,在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离不开在高等学府的系统理论学习,更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锻炼。社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和认识社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属性。首先,积极发挥大学生组织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生组织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等。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大学生组织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之一,依托大学生组织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国高校的优势和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我国高校提出了以党建带团建、班建,党建与团建、班建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把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上,积极将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积极推进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团结进步的坚强堡垒,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其次,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起到优化资源、示范辐射的作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工程。建立长期稳定、足够数量的社会实践基地,既有利于大学生长期而稳定地参与社会实践,又有利于学校和地方之间的合作,达到互惠互利多赢的良好格局。最后,根据现实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1997年团中央、中宣部、国家教委和全国学联共同发出了大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涵盖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公益、军政训练、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展、勤工助学等多样化形式。实践证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开展环境建设,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不断优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涵盖的范围来划分,主要是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就是社会环境,小环境就是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就是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的形势,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因为大学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大学和社会环境发生着重要的交互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反映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又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在适应的基础上不断地优化社会环境,进而通过优化社会环境来提升它的育人功能。校园环境就是指大学内部的教育环境,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种体制机制,是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是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通过改善和优化校园环境来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优化校园环境的重点是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属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范围,是大学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兼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性建设,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渗透在物质、信息、制度、文化和活动等各类载体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大学生创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做到优化硬环境和软环境、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的统一。硬环境和软环境是根据环境的内容划分,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是根据环境的作用特征划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条件、生活设施等硬环境,而且包括社会舆论、文化氛围、规章制度等形成的软环境。硬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的物质保障,软环境是育人的文化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就是现实社会和大学校园,虚拟环境是指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空间。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虚拟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交往主体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情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具有很强的隐匿性。虚拟环境中的隐匿交流,一方面为大学生展现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自我,表达情感和诉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能;另一方面它也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在网上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可能。虚拟的网络空间容易导致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分离,进而导致网络主体的双重人格和心理扭曲。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现实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虚拟环境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的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素质,使虚拟环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3.
  [2] 蓝 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
  [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60.
  [4]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6]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刘贵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8):11-13.
  [8] 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1-4.
  [9] 柳礼泉,陈 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3-26.
  [10] 宋劲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54-58.
   [责任编辑:成方哲]
  
  
  收稿日期:2011-03-10
  作者简介:袁汪洋(1979-),男,湖北麻城人,广州美术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