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敏

  语文教学要能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语文教师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也正在走进师生的生活。就新课标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更新传统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授业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自学兴趣,变被动者为主动者,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在读写听说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
  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教师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今后,我们面对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开发性的教学环境。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合乎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学习教育心理的有关知识,准确把握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语文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学习方法、审美情趣等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的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更新传统的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今日你一旦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面对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争当时代的排头兵,审视传统教育的优与劣,对照新课标,不断“充电”,认真反思,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龙河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