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绘画教学中兴趣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 和学生分享画画的乐趣
   一个学生对画画有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要求学、喜欢学,并坚持学。要想让学生对画画有兴趣,教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一起寻找画画的快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学习环境的前提,教师的笑脸是学生极大的安慰,是支持学生完成学习的无穷动力。我认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体现在每一次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是否开动脑筋、积极地发表意见,能够敢于大胆创新。这样,一人之踊跃,激起他人之兴趣,会出现浪花一溅千丈,人人想创造、人人能创造、人人有创造的局面。教师应该像阿里巴巴一样,用“芝麻开门”的咒语,把“山门”打开,开启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头脑。还应经常对学生的绘画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特别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兴趣,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投入到绘画中,主动地学习美术。
  2 在游戏中提供画画的动力
   美术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天性喜欢玩,有各自不同的玩法。所以,我认为,要让他们感觉绘画是一种游戏、一种快乐,让学生的绘画创作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支配下进行,从玩入手,并且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展示最简单、最熟悉的事物。例如:上《打电话》一课时,我让几个孩子根据平日生活的感受,给另一位同学打电话,在课堂上玩起打电话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打电话的动作、表情。结果,孩子们交上来的一幅幅画果真出乎我的意料。类似这样的游戏性课题非常多,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原因是教师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绘画兴趣。可见,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
   此外,我还和孩子们一起玩拉图、玩橡皮泥、撕纸拼画;春天一起春游,夏天一起吃西瓜,秋天一起捡树叶,冬天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良好记忆能力。从一幅幅充满童真和个性的绘画作品中,通过游戏体现出学生直接、率真的理解和感受。对于他们的画,教师不要做任何技法上的要求和主观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适当编排游戏,加之教师的正确提示、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绘画创作,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3 教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表现
   绘画兴趣是比较容易引起的,但有时学生的兴趣不太稳定。如何保持学生的绘画兴趣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注意不断地给予兴趣满足,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续和加强。绘画活动如果总重复一种方法、一种形式,也会使学生厌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不断变换绘画的表现形式,保持新鲜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以线描作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选用黑色纸、彩色纸作画。孩子们喜欢极了,教学效果极为突出。在砂纸上用油画棒作画,利用砂纸粗糙的纹理,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制作一张特殊的纸,在白纸上涂各种颜色的油画棒,用硬器在上而刮出所想像的形象画面,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此外,还有水粉、水墨、纸板、剪纸、撕纸、线刻、拓印、吹画、模印……这样变换绘画形式,孩子们的兴趣总处在一个持续的状态。久而久之,收效是可想而知的。就像人吃东西需要调换花样增进食欲一样,新鲜的绘画材料不仅扩大了孩子们的表现可能,更主要的是在增强学生绘画兴趣的同时,达到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4 帮学生自觉保持画画的兴趣
   一切保持兴趣的办法,都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它能教给你无穷的知识。美术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如果总是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中,他们即使画出了漂亮的画,那也永远来自于传授,这种美永远是教师间接给予他的。而少儿美术应当是孩子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率真的理解。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在生机勃勃的自然与生活面前,不应让学生把眼睛总盯在各种既定的程序上,而要扑向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用他们纯真、敏锐的心灵去解析这个世界,通过他们难能可贵的稚拙的小手,艺术化地传递一段段“神曲”。
   每当我向学生宣布要外出写生的时候,学生兴奋极了。那一天,天气极好,我们的写生地点是学校植物角,那里特别适合写生。整整两节课,学生表现的画面的美是在课堂中所达不到的,而且还了解了各种植物,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在大自然中,他们亲自触摸了树皮的粗糙纹理,感觉到小草的生机,看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感悟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学生总有一天要长大成人,到那时,如果他们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发现和评价生活中美的事物,我们的美术教育也就真正达到了提高人的审美素质的目的。
   在美术教学中,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的途径还非常多。但我认为,必须以兴趣为前提、为基础。兴趣是主动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动力。绘画是这样,那么总有一天,这种兴趣也会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不仅主动学习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了,而且这也为将来孩子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