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即一个人对数学运算的一般理解。本文主要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体验生活、创设情境、加强估算、亲身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等四方面指导学生感受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关健词:数感 生活 情境 实践 解决问题
  
  新课改、新理念,要求教师要有新教法,学生要有新学法,新课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建立数感,何谓数感?其实就是一个人对数字的感觉、感受、敏感程度,以实物、实例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字概念建立直观的认识,以便增强学生的数感。数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操之过急,往往适得其反,教师应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下面根据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一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感体验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回归于生活,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知识从课内扩展到课外,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从而进一步体验数感。例如让学生量一量课桌面多长、课桌多高,估一估书本长、宽、厚,步量估测学校甬路的长短。让学生感受厘米、分米、米的意义。摸一摸,掂一掂感受100克、50克、1千克物体的重量。使学生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在增强数感的同时,提高理解能力。
  二、数感比较具体化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和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比较、估算等方法使之对数感的认识、理解更加具体。如让学生估计一堆物体的数目、一本书的页数。让学生用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体会和了解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学生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依据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很快和数相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对数的感知能力也逐步提高。
  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认清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的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数感强化实践化
  教学中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使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学就要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感的实际体验。
  如教师领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们有的有用步测;有的用卷尺直接测量;有的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或细棍,再1米1米的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使他们以不同的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既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数感升华解决问题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的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例如:在学习了"几时几分"后,可以设制了如下题目:
  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1、让学生把起床、早餐、上课、午饭、午觉、游戏、晚饭和晚睡的时间安排表独立写出来。
  2、让学生把星期天的时间安排写出来。
  如此教学,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而且使学生在开放的信息中不断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9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