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情景图,促进学生建立数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启蒙数感;营造应用氛围,使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发展数感,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计算教学;培养;数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5-0043-01
  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与作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运用情景图,建立数感
  每一次计算都会运用到很多法则、公式、性质,它们是计算的基础,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合适的计算情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式、性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时,教材首先展示一幅农场的情景图。学生在读图审题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茄子叔叔”的提问迅速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正确地列出4个3相加和3个2相加的算式,感知到生活中存在着“若干个几相加”的特殊情况。接着,教材呈现电脑教室图(略),通过“每张桌子有2台电脑,4张桌子有几台电脑”的实际场景,再次引入“若干个几相加”的实例,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为顺利地引出乘法算式打好基础。教材出示的两幅情景图,使学生明白当加数相同时可以把加法转换成乘法,明白乘法是这类加法的简便运算。这里,真实的情景促进了学生对“几个几”的解读,使学生进一步领悟乘法的由来,体会到乘法的运算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二、创设操作情镜,启蒙数感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的确,如果能将数学学习与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会动脑,促进数感的发展。
  例如,教学《9加几》一课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究9加几更加方便思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其次,通过具体操作的展示,让学生明白9加1可以组成1个十,使学生初步明白“凑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诱使学生去模仿,从中感悟“凑十法”的意义;再次,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说理和相关计算的分析,明晰对应的计算方法,形成可靠的经验模型。这里,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用不同的数去“凑十”也能实现简便计算的目的,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及运算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真正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营造应用氛围,发展数感
  培养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积累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营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氛围,让学生拥有足够训练的时间,在反复强化中逐渐形成数感。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计算的训练,并采取有效的变式,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感悟,在反思中发展数感。
  1.巧用口算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坚持口算训练,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对20以内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就可以做到烂熟于心。长此以往,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就会大大增强,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学生的数感也会在口算训练中得到培养,获得长足的发展。
  2.倡导估算训练
  估算,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加强估算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的准确率,发展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要善于开发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估算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其次,通过估算发展数感。如计算59×41时,教师不急于组织学生笔算,而是让学生先估一估乘积的大小,这样既有助于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的方法,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笔算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3.引入简算训练
  良好的数感能给学习带来灵感,促进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掌握。如计算2.5×24、25×32×1.25等算式后,教師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感受,使学生体会到将数凑整不仅能让计算简便,而且可以提升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从而增强学生对数的敏感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将相同、相异和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区别,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又能使学生练得轻松愉快。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数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培养,在计算学习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2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