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交通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应燕舞

  摘要: 本文作者从本校体育教学现状出发,结合近年来国内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对交通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交通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发展起推动作用。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体育课程 问题 改革
  
  一、交通技师学院体育教学中凸显的问题
  
  1.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教材,参考的依据基本是普教的大纲、教材。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的教材还是教师自己查找、选择的,学生没有课本。初中毕业后入学的参照中职(技)教材,高中毕业后入学的参照大学或高职教材。各职业院校的改革,体育教材大多都是在是原有大学、中专或高中教材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形成的,甚至有的院校仍在沿用原来教材体系,新开设的体育项目不多。
  2.体育课内容传统、千篇一律,不能体现职教特色和不同专业的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的学生认为教师安排的体育课内容考虑了未来职业特点,75%的学生认为教师安排体育课内容没有考虑未来职业特点。体育教材内容繁杂、项目多、教学时数少,不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学生在课程选择上自主权较小,形成了学生参加体育课是带有强制性质的状态。职业院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给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
  3.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以班级为单位、分组轮换的形式。
  在探索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教学理念上的更新,过分追求形式表现,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使体育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把体育课变成“游戏课”、“放羊课”的现象。
  4.体育课“无用论”泛滥。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体育课可上课不上的占 26.1%,没必要的占5.4%,认为体育理论课无用的占27.4%。
  5.体育课评价标准古老,多年不变。
  现在很多院校仍然采用“一刀切”、“一成不变”的学生体育评价方式,参照的都是多年前的《达标》的数据,不能体现出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很多学生觉得学与不学、练与不练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学生认为考核不能真正体现学习情况的占7.6%,对现有体育考核内容设置满意的仅占4.5%。
  6.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匮乏。
  我校在校生4000余名,只有13名体育教师。调查显示,认为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器材,场地)能满足进行体育活动需要的学生占16.3%。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设想
  
  1.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交职体育课程必须突出交通职业教育的特点,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必须适合交职学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体现自身发展的特点,科学地进行课程改革。
  2.优化课程结构,合理择取教学内容,创编校本教材。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在课程的具体设计上应加强活动类课程的研究,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进行竞争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由于课程设置时间长短不一,更应该注重实效性,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选择健身价值高、比较大众化、适合终身体育、易开展的内容和锻炼方法。
  (1)探索授课新形式――分层选项课教学。结合我院情况,建议采用“分层选项课”教学模式,即第1学期开设基础课,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增强体质全面提高。根据国家新发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制定学习内容、计划。第2学期以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选项课,可以根据学校的现有设施、场地器材、师资等情况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田径、健美健身、武术等。由于学生生源素质差异较大,可采用同年级或相近年级分层编班教学,同项中基础差的为初级班,有一定基础的为高级班,根据需要也可男女分班。
  (2)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发展从事职业所必需的身体素质;有意识地设置运动项目,根据专业特点加强相关体质训练,有助于学生适应本专业的工种的要求。例如,如汽车营销等专业可开设体育舞蹈、形体课,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让学生自然地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并从中获得健康与快乐,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3)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传统教材进行整和,编写校本教材。编写教材时要注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树立“健康第一”,以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培养为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对运动技术的规范化要求部分进行改造,使身体素质、活动能力、实用技能、娱乐、休闲、健身等与健康、与将来走入社会后和生存所需息息相关,使教材内容表现出多样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满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灵活性与选择性,促进个性发展与启发创造性思维,养成终生锻炼的良好习惯。
  (4)重视新兴体育项目引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一些国外的新兴体育项目进入了大学生的视野,如定向越野、轮滑、攀岩等项目。这些项目时代感强,个性张扬,迎合了青年学生冒险、竞争、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各院校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现代化的研究,及时选派教师学习进修,适时开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以拓宽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新颖性,满足学生的需要。
  3.创新体育课堂教学。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交通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也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主动投入学习和训练。
  (2)改变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投影、幻灯片、录像、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教师还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那种课堂气氛沉闷、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采取互动交流、合作激励、探究创新等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质量。
  提高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是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有计划地培训现有体育教师,使之掌握体育的信观念、新动态,树立现代体育观,要勇于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重新构思,建设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从竞技体育的框架中向有职业特点的教学过渡。
  (1)巩固和提高教师运动技能水平。现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由于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较多,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正确的优美示范具有真情实感,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掌握好体育的教学技能和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的保证。
  (2)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一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进修深造机会及各项运动竞赛的观摩学习、技术交流机会,更新拓展教师知识面,提高教师技能水平。二要以培训班的形式,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直接参加各种活动的指导工作,培养教师的组织能力。三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如订阅各种杂志、书籍,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设立课题任务等,以提高教师的理论学术科研水平。

  5.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充分开发现有教学资源。
  针对扩招后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改善各院校场地和器材状况,切实保障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场馆设施条件,确保体育经费与学生人数实现同步增长;结合发挥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开发现有体育器材的多种用途;解放思想,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为多种运动内容和运动形式服务。
  6.改革体育成绩考核方式,革新考评方法。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提高其运动成绩,所以体育成绩考核应将学生掌握技术、知识,提高运动成绩的检查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如学期体育课成绩=课堂出勤及表现×10%+体育基础知识×20%+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40%+运动技能、技巧×30%。
  (1)体育课出勤及表现(10分)。出勤率来自学生考勤册,具体每旷课一次扣2分,迟到早退每三次扣1分。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三等:对上课学习积极,练习认真者加2分;参加课堂练习,表现一般者不增、减分;课堂表现差,不认真或不参加练习,自由散漫者扣2-8分。
  (2)体育基础知识(20分)。学期末采用笔试,结合本学期学习内容及有关体育时事出在30-45分钟内能答完的理论试题。
  (3)身体素质、运动能力(40分)。选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四类项目,参照规定的评分标准化,尽量每学期项目各异,结合本学期主要教学内容及《标准》而定,四类项目之平均数乘以40%即得。
  (4)运动技能、技巧(30分)。基础课可选择三项作为技评内容,三项得分之平均数乘以30%即得,参照规定的评分标准。选项课可根据课程要求进行。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应作出相应的变革,使交通职业院校的体育体现自身特色,最终使教学真正走入正轨,培养合格的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曹伟川.高职航海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杭州: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2):54-55.
  [2]陈功立.对安徽省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1):71-75.
  [3]施伟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8):99-100.
  [4]张海燕,符运猛.关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宜春: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01-3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