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实施德育的沃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小雪

  摘 要: 对民工学生实行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把德育从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首位,使学生感到德育就在身边,就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
  关键词: 德育教育 民工子女 生活化
  
  瑞安经济较发达,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者,而务工者的子女也随着父母来到了瑞安,所以,随着民工子女的增多,“民工学校”这个新鲜名词应运而生。在我们莘塍六小里,民工子女数量占全校学生的90%以上。这些特殊的班级,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民工子女,他们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道德品质等方面都落后于本地学生。如何在这样一个班级实施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我认为可对民工子女实行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把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间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确实感到德育有用,德育就在身边,就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不结合生活的教育空洞、言之无物、无序、无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生活实际进行教育,旨在促进他们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一、日常生活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大多的民工子女是随着父母南征北战的,有的反复转学,中途免不了多次临时停止学业;有的是放在家乡父母家“治”不了,只好带回身边管教。这些学生的身上有许多不良习惯,打架、骂人是家常便饭。在学习上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平时懒得动手和动脑,能够用耳朵听的,他们不会动手记;能够看到答案的,他们很少提前思考,平时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只是等待老师的讲解,很少主动思考或向老师请教,没有养成互相讨论、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主动性较差,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严重不足。习惯差还表现在很多学生在处理和对待小问题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语言不文明等。所以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整个班级的管理,就必须改善他们的不良习惯。
  1.自定班规,自我管理。
  教育专家提出,德育应该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内化,努力构建主体性德育,确立“道德是人内心的需要“这一重要标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沟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只有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我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都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当然,班规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都要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校的要求,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调整,使班规跟上学生、班级的变化,不断提高要求,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而不是被动地遵守。
  2.要锄草先种苗。
  有哲学家面对长满杂草的旷野,问他的四个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四个学生的答案分别是:铲子铲、火烧、撒石灰和斩草出根。哲学家不置可否,相约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事实上,除掉旷野杂草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其实,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就好比那些杂草,虽然教师语重心长,家长甚至拳打脚踢,但这些都是铲和烧的办法,于事无补。教师何不换种方式,明晰“要想锄草先种苗”,用有意的、健康的活动,如下棋、打球占领学生生活的空间,让学生从根本上有所改变呢?健康的打球等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发展学力,让学生动静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用爱心排除心理障碍,促其转化
  外来学生中“双差生”居多,究其原因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其中心理障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自卑心理、戒备心理、惰性心理等。因此,要提高民工子女的素质,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千方百计地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1.排除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
  民工子女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与本地学生差异很大,居住环境的复杂简陋直接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民工子女的眼中,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进取向上的心理,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存在自卑心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民工学生也不例外。由于父母打工忙,平时根本照顾不到孩子,孩子自己上学,自己作饭,自理能力较强,因此,我发扬其闪光点,表扬他们热爱劳动,在班中设立适合他们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特长,在班中建立起一套“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制度,帮助他们扬起自信风帆。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更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这更加符合民工学生的实际。成功者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创造机会―追求卓越―继而走向更大的成功。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失败与成功本身都是孩子成长必须面对的经历,关键是学生能否从中获取做人做事的经验教训,增强继续努力争取成功的信念,重要的是教师能否及时给学生以安慰和鼓励。“很好,再试一试“,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无论何时,教师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会的倾向。光荣与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和赞誉,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成功教育,收获的必是教育的成功。目前,我班学生形成了共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那就是成功”。同时利用班队会,开展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优点轰炸”、“我爱我自己”、“丑小鸭与白天鹅”,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合理的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班中,只要谁有某方面的特长,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让他们找到自信,从“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中解脱出来。
  2.排除戒备心理,弥合其融洽点。
  在同外来学生家长的接触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存在一种思想:我们地区的人歧视他们,如果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不凶一点是要吃亏的,所以有的家长错误地教育子女:要是有人惹你,你就狠狠地回击。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对周围的人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好,我不好不关你事”、“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为此,我首先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家校联系,形成合力。与家长交流思想,肯定他们及他们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实事求是地通过具体数据和例证指出他们的子女的行为和学习成绩与本地生的差距,希望他们积极协助学校和老师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通过沟通,家长消除了隔阂。其次,教师要给民工子女多一点信任,多几分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些怨恨,多几分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民工子女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血中送炭”式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理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希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若老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实行心理封锁,听不进受不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不会一味地责难他们,才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消除学生的戒备,让他们与老师融洽起来,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把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他们的进步就会成为可能。
  三、立足生活,结合综合活动课开展活动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德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因而德育生活化是取得德育实效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因此,我开展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开发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以学生校内外生活中的细小而敏锐的道德问题为切入点组织综合实践活动,阻抗小,收效大。例如,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各种物质诱惑无处不在,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的民工学生应当如何面对现实,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就成为一个新问题。对此我开展了主题为“我们的零用钱哪里去了”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记录、采访、调查、统计、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了解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体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良好生活习惯。
  同加工物质产品不一样,教育是一项活生生的人的事业,特别难做,但又特别值得做,它决定着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育人为本,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他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调准,这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因此,教师应该以良好的情感素养影响学生的情感,用爱心、耐心教,尊重学生,尊重生活,在生活这片沃土上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1.
  [3]素托姆林斯基著.黄之瑞,张瑞珍,姚亦飞等译.公民的诞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