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顺仓

  一、落实“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三维一体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桥》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课文写了几处的桥,每处的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几次写到老汉?体现老汉什么特点?课文几次写到洪水?有什么作用?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二、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人们过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都以教师为中心展开,使得课堂更多地成为了教师呈现个人知识和风采的舞台,忽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动作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缺乏互动和思想上的碰撞,很难使双方出现灵感与火花,这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极不协调,对教师自身教学的效果和水平的提高也极为不利。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传授给学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甚至还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就需要教与学双方发挥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具有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另一方也具有的能动作用,否则就不可能构成或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受教的统一,教与学为实现同一个目标,存在于同一个过程中。而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和调节,也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奏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小学语文学习的地位决定了小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语文基本功,其中语文基础知识又占有相当的分量。我们所要努力的是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达到“量”和“质”的目标,并在基础知识的运用中获得快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景、美人、美画、美文,绚丽的衣裳服饰,优美的舞姿歌声,好看的玩具,动听的语言,漂亮的汉字书法等,都让人们向往。小学生当然也有爱美的情感。利用小学生的爱美心理引导学生学习写字、掌握生字不失为一个一举多得的举措,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做法谈一点感受。
  在生字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爱美、爱汉文字的情感。如:利用平时收集的大小不同的各类书体的汉字、各种颜色的汉字及艺术体汉字中的不同变形字等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并适当介绍历代书法家在汉字书法上的故事和成就,让学生感受汉字写好了也是一种美,写的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对写好汉字的渴望。这一步在语文教师新接一个班级的起初一段时间尤为重要。久而久之,学生对生字的学法就会很关注,如,学习“蒸”这个字,我原以为学生有许多会写漏下面的一横,生字本改完,学生写错的极少。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写漏下面的一横,学生都说“蒸笼没有底还能蒸东西吗?”我听了,拍案叫绝,学生也乐开了花。
  经常对学生书写生字的情况、作业中的书写情况进行评价,以学生评为主。对书写好的及时表扬,对有进步也要给予鼓励,对不足的要指出具体的努力方向。
  
  四、怎样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有诸多功能。如:实现语感的积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掌握语言的规律,激发和熏陶学生的情感,学会正确地、流利地朗读。朗读方式和方法与语言的情境和情感密切相关。不管什么样的课文,在朗读指导中教师都要考虑语言所描述的情境、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或读不准的音节,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可以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熟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要作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反复朗读,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体会的不同方法去朗读,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读后可以联想到什么。如在教《花钟》时,对那句“睡莲从梦中醒来”,可以让学生对比几种不同的读法,然后让学生挑选出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并说出理由。相信孩子们通过自己对课文的讨论和理解,一定会联想到夜是静的、梦是轻的,所以在读这个句子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语速放得慢些、声音读得轻些,进而读出一种诗意的美来。总之,学生一旦学会了朗读,就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进而在以后的写作中,将词汇运用得更好。
  
  五、读写迁移拓展能否放在第一课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因此,最为可行的方法便是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运用迁移规律,将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以促进学生阅读的全面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光靠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读写迁移拓展很重要。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在落实到教材的前提下,依据教材内容去迁移,去拓展,从而加大知识含量。不仅如此,迁移拓展还体现在对导语的设计、对读物部分内容的思考、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对精彩段落的赏析等各个教学环节中。精当的课外知识的引入,如春雨润花,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在更深刻领悟作品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阅读鉴赏、探究学问的方法;同时,教师的迁移还带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