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我国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晓磊

  摘 要: 本文从大众传媒和公共政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四个过程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公共政策 影响
  
  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并通过公共政策管理社会、服务民众。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集约者、传播者和沟通者,增加了公众了解政府政策、参与政府决策、表达自身利益的机会,对政府的行政作为加以监督,保证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化、民主化及科学化;同时,大众传媒又是国家进行政治社会化、塑造自身形象和增进政府合法性的重要舞台,国家利用这一公共空间加强与社会民众的交流,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理论认识:大众传媒和公共政策的内涵界定
  结合行政管理学的知识,运用大众传媒理论,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了解和把握大众传媒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需要对大众传媒和公共政策的内涵作一个清晰的界定。
  (一)大众传媒的概念界定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信息传播上专门收集、复制及传播信息的机构,一般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新兴的网络媒体。大众传媒是连接传播者与受众、实现沟通与交流的中介和纽带。现在,大众传媒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促使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大众传媒具有如下社会功能:
  1.传递信息的功能。在社会中,把发生的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事情告知社会大众,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人们能够充分的获得信息。
  2.协调和管理的功能。推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反映社会舆论,以促进社会机制的运行。
  3.教育功能。大众传媒可以教育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4.娱乐功能。摆脱工作和生活烦扰的娱乐,附带起教育和社会化的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概念界定及其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20世纪中叶之后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概念,是指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目标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媒介化社会,人们被媒介信息所包围,对信息媒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和公众舆论的载体,能够为公众的社会化发展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同时也为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有力保障。
  (三)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
  大众传媒一般通过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突出报道某些议题和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来对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报道,都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作出的判断。事实上,决策者在进行政策问题的认定时,也会受到大众传媒的这种影响。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会把媒介所凸显的事实认为是现实社会的重点,而且代表了民意,大众传媒能够使得某些公共问题很快被社会公众所认同,由此形成的强大舆论使公共政策问题能够很快进入政府议程。
  二、直面现状: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输入过程、转换过程、形成过程和输出过程这四个过程中。
  (一)输入过程:大众传媒促使“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中,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都要先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再进行新闻报道。新闻媒体对现实世界有选择的报道有助于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在一些情况下,大众传媒在推动公共决策的改革和完善中,甚至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它所提供的真相可能是决策机构通过常规的政府机构渠道不可能了解到的,或者是由于某些政府机构和部门欺上瞒下等原因造成信息流失致使决策层同样难以了解到的。
  (二)转换过程:大众传媒反映社会公众利益。
  大众传媒有助于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大众传媒作为一种连接公众与公共决策系统的桥梁,可以帮助很多无法直接与决策系统接触的公众来公开表达自己诉求,使基层老百姓关注的政策问题能够直接上达。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的直接性和及时性有助于分散的公众切实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来。因此,大众传媒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增强了公共利益表达的效能,真实地反映了公众的利益。
  (三)形成过程:大众传媒提升政策制定水准。
  1.破除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共政策制定者们获取的信息常常是不完备的。大众传媒通常握有社会问题的第一手或现场资料,可以为政府机关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信息支持,破除其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社情民意、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
  2.弥补政府人员的有限理性。政府官员在制定公共政策问题时,面对的是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他们在同一时间里思考许多事情的能力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决策者必须借助媒体,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大众媒体常常通过专家采访、群众来信、新闻评论等方式给各级政府献言献策,提供建议与参考,以破除其理性之有限。
  (四)输出过程:大众传媒开展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
  任何公共政策都要对社会现实产生作用,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整个政策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检验和落实政策的关键,是将政策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理论必须用于指导实践,如果没有政策的执行,再好的政策方案也不可能得到实现。一项公共政策从字面上的决议变成公众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行为需要经历广泛的深入宣传和发动过程,这些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支持。
  三、探索思考: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局限与对策
  我国的大众传媒尽管对公共政策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大众传媒特别是地方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能发挥的功能实际上有很大的局限。
  (一)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局限。
  1.大众传媒受到市场冲击而失客观。从实践上看,市场因素已经对我国传媒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传媒实现产业运作后,资源消耗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得到补偿,传播内容和方式便受到广告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广告的依赖强化了大众传媒对收视率的追求,同时也使广告投入及节目更趋都市化、功利化,致使公众无法判断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2.内在机制的缺乏使传媒受到限制。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健全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的新闻立法也尚未出台,因此由各个新闻单位构成的新闻网络存在不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导致了一些有偿新闻的出现。
  3.传媒可能影响公共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际上,决策独立权与媒体参与权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决策公正是行政合法性的生命,决策者的独立程度决定着决策者与法律的接近程度,决策的反馈和评估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媒体采访报道需要相对公开的条件,发表的见解会形成公开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对事实的判断。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都有可能给决策者给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影响正常的公共政策过程的进行。客观报道是行政独立和媒体报道两者之间的基本的平衡点。
  (二)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的改进对策。
  通过对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局限性的理论分析,根据现状,对症下药,提出改进措施。
  1.完善法律制度。我国政府在管理媒体方面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建立了中国的媒体法律体系,但中国媒体的法制建设还很难说是一个有机而统一的整体。许多法律、法规都存在相互冲突或不一致的地方,大众传媒的许多行为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因此,中国媒体要想在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更主动、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将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活动纳入法治的轨道。由于媒介不仅传播信息,而且传播文化,引导舆论,因此有必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通过法律的手段,防止一切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民族利益和人民生活的现象的发生。
  2.加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传媒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的采访权和报道权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是确立自己职业意识的第一步,传媒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法治”、“公平”、“正义”为标准,忠于职业操守。因此,既要强化媒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积极作用,更要强化媒体从业者的理论和法规学习,提高其思想修养和审美意识,抑制负面报道、低俗之作等与和谐社会极不协调的东西的出现。
  3.着力建设和谐的传播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公共政策的制定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环境,大众传媒也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推进其进程。公共政策离不开和谐舆论引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至关重要。与此同时,社会对大众传媒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大众传媒的发展力。
  四、结语
  作为“第四权力”的大众传媒,是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桥梁,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营建是确保这一桥梁畅通无阻的有效保障。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将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大众传媒一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大众传媒与政策议程的这种良性关系的构建,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极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等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48.
  [2]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77.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107.
  [4]熊澄宇.互联网法制建设要有前瞻性.网络传播,2006.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