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再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 良
摘 要: 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前景。但是,随着体育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则需要我们再认识、再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设计的课程目标,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培养及优化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小学体育 教育教学
1.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却被严重忽略,没有真正被激活。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片面追求教学组织的外在一体性,忽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失去体育教学应是授之以道的真正意义。
1.2教学目标单一模糊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技术怎么教,动作怎么做,而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另外,体育教学中限制学生追求目标的广度,约束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也就束缚了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1.3教学内容竞技化严重
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围绕竞技项目为主,妨碍了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与任务的完成,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1.4教学方法单一死板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对象或死板的“机器”去安排教学。在体育教学手段上,教师往往采用单纯“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
2.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规定在目标教学体系下,学校与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教材与开发校本课程,但很多教师存在这样一些困惑,如对教材尤其是对技术动作的教学深度不太了解,对讲授的多少与掌握程度难以把握。因而,大部分教师仍沿用过去旧大纲的教学模式,也有的教师提出目标统领内容的教学框架,但是在目前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大班教学难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练习的范围不确定,很容易导致“放羊式”练习。因此,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作用不大,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若按此教学,学生的体质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会下降。
3.新课程体系实施的着手点
3.1学生方面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体育教师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随着独生子女人群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父母期望子女成龙成凤,并且在当前重智轻体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对独生子女的体育锻炼意识会产生影响。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生理、心理和个性特征,如耐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强,体育教师对他们生理、心理、个性特征等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3.2教师方面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是主导地位者。首先,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的最佳锻炼时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激情,不要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因为教师的情绪很容易会感染学生。教师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并想办法弥补自身的缺点,有的教师年龄大了难以做高难度的示范动作,可以运用影像、多媒体、挂图等辅助手段。
3.3学校方面
学校加强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了解,使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胜任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对在职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开展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研讨,使体育教师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正确明确新课程标准与旧大纲的区别。针对目标统领内容的开放式教学要求,地方与学校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同时,学校要鼓励体育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好的要推广。了解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总之,新课标的出台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教师、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齐心协力落实。
4.今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向
要从根本上遏制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目标。让学校体育的方针回归本位,以人(学生)为本,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主旨。
4.1从法律上保障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实行的是每周2节体育课,每天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学习施加压力较大,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正常的体育课经常被挤占,课外体育活动更不能得到保证,学生升学时的身体素质达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只是有其名,无其实,这直接造成了学生目前的身体素质普遍降低。要保障学校体育课时数和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高对体育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依靠法律确立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并保证其实施。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体质得到提高。
4.2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
我国以往的那种以学习体育技能技巧、提高运动项目成绩为目的的体育教学观念要进行革新。片面追求成绩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与“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弛的。突出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国际化体育改革的共性经验,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健康第一”列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在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进一步贯彻这一理念,使学校体育从各种途径把最终目标集中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方面。此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加强体质锻炼外,还要增加身体锻炼知识、卫生保健内容的教学。包括运动处方原理、运动医学保健、运动健康效益、日常卫生知识等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在体育课程中,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健康逐步成为社会的时尚追求,这就必然要求学校体育调整自己,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4.3加强对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
体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主要体现在“玩”上,这种“玩”是相对于室内文化课学习而言的,但如果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理解仅仅停留在“玩”上则层面太低。为适应新世纪的体育进一步向高度化、大众化、多样化和生活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玩,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玩”。在这一点上不妨借鉴日本学校体育的育人政策:①加强学生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培养;②增强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体育竞技欣赏和体育娱乐的能力。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实施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面重视。
4.4体育课教学实行选修制
体育教学实行选修制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实现终生体育的有效途径。当前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教学从中学开始基本都采用选修制,我们要有计划地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实行体育选修制教学,逐渐在全国普及,使我国的学校体育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使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线的教育向强身育人的目标转变,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4.5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
为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特别是双修日制度实施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因此,家庭和学校要分担对学生进行体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季浏,潘绍伟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2.
[3]张福升.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内江科技,2008.08.
[4]周红律.关于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199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6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