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芳

  摘 要: 目前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把独生子女夸大其词地称为“中国的一群小皇帝”,因此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甚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既是社会的、学校的责任,又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加有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代替的。本文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对策:让学生学会表达爱;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协作;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爱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常会听到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娇气任性,缺乏群体意识,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从来也不考虑别人,缺乏对别人的爱,对父母只知道索取,他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地享受父母给他的一切的爱,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挑吃挑穿,胡乱花钱,能做的家务事都不做;心理承受能力差,更有甚者在家里就是个“混世小魔王”,说一不二,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长不答应便会哭闹个没完,甚至顶撞家长。有着这样那样缺点的孩子,却有很多是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老师的小帮手,同学们学习的榜样。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呢?
  如何教育孩子,这几乎是每位家长都关注的话题,现在几乎家家都是独生子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然而仅凭着善良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关键在于培育的人和环境,培养孩子不只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成长的环境不仅仅是学校,还有家庭。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因此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成了家庭的“小太阳”。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视孩子为心肝宝贝,怕孩子受委屈。结果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是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娇气和任性了。还有,现在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一味“满足”,使他们处于一种养尊处优的地位,家长过多的保护和溺爱,使他们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面对挫折和困难,使他们缺少谦让的精神,产生自私自利的行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曾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要想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应该从家庭教育着手。
  一、让孩子学会表达爱
  独生子从一出生就备受家庭的呵护、关爱,导致了孩子们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没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爱,或者认为他理所当然应得到父母给他的一切的爱。充满爱心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善于关心他人的孩子,其父母也必然很会关心他人。但对独生子女的爱应该是理性的爱,要注意掌握好“度”,“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对孩子播种爱,是为了让孩子去感受爱、认识爱、传递爱,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如果只是一味地给予爱,而从未教孩子们去体会、珍惜爱,孩子们自然就不知道去爱他人,去理解、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爱需要付出。仔细分析部分孩子缺乏爱心的缘由,其根源在父母身上,是父母给自己孩子太多爱,把孩子应具备的起码爱心吞噬了。这种“过犹不及”之爱,只会助长孩子对“爱”的麻木,也只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因此,家长应注重强化独生子女的“爱心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爱。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家长可以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孩子。如跟孩子谈话:“明天是母亲节,你应该做些什么?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启发孩子说出要为母亲做些什么,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还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或者爱心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学会用心去爱别人,体谅别人,懂得为别人付出。
  二、让孩子学会分享与协作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而独生子女因为任性、“以我为中心”导致与人合作能力较差。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分享,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让孩子享受分享的乐趣。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他人之所想,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在生活中要适时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来访,父母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与伙伴分享。同时让孩子懂得: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的困难,而无所适从。为了让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实现儿童之间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学。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点一滴地习得经验,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到合作的快乐。集体这种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让孩子学会做人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这胜过向孩子传授知识。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做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勤劳、善良、正直的品质,孩子成为人格健全、心态健康的人。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另一方面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使孩子形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四、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地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艰苦,也要让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孩子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因此,我们与其费尽心思地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他们便能养成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所以,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地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理性的爱就是对孩子本质的关心、理解和责任,爱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越有利越好。因此父母需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发现孩子的心,从而使孩子无论在知识上还是行为上都有良好表现,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璐.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2]杨冰.成就一生好习惯:培养孩子好习惯108法[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