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化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仲兆忠
摘 要: 本文就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中出现的两极分化,以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了解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的归因,寻求相应的教学对策,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初中化学学习 分化 教学对策
从事多年化学教学的教师,普遍有这样的反映和感受,那就是中学生的化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特别严重,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化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比高中阶段更为严重,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和对策就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讨。
一、初中化学学习现状
学生化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同一班内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反应相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和做笔记,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似听非听,左顾右盼,或埋头做自己的事,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我于2009年就九年级(1―4班,共182人)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以问卷为主,辅以个人谈话、开座谈会等方式的调查。最后惊奇地发现:感到化学难学或虽尽力学习但成绩不高的学生人数高达62人,占34%。
二、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何谓兴趣?兴趣就是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寻求知识和参与学习活动。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化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差,可见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对马坡乡三所中学的362名学生抽样调查表明,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化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87人,占24%;有间接兴趣的108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21人,占6%。对化学不感兴趣或兴趣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5.2%;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33%。调查中还发现,学习化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化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没有形成较好的化学认知结构。
相比高中化学而言,初中化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掌握化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例如:在2009年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在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做实验便手足无措,连胶头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稳,丢三落四,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化学学习要求。
初三阶段是化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而初三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化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4.大多数教师忽略了对后进生情感投资和因材施教。
初中化学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特别强,知识点联系尤为紧密,大多数后进生由于学习意志薄弱、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低,因此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特别低,而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忽略了对后进生教法的备写,课堂不注意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灵活多样的有利于后进生学习的方法,导致后进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或造成知识点的不断断层,最终导致后进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对后进生的情感投入和特别的辅导,这也是后进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5.不按新课程标准开设实验课,实验教学跟不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中许多概念、定律、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同时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特别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下面一些现象: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化学药品不够,化学实验开不齐、开不足。有些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只强调实验现象,而忽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有些教师怕麻烦、怕危险而不愿做实验,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对有些实验由于怕麻烦或有一定的危险(如氢气在空气燃烧)而不让学生做。凡此种种,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而导致学生缺少练习和训练的机会,实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使部分学生因此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削弱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三、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加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化学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化学,让化学走进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要揭示化学在前沿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化学与人类经济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价值,吸引学生认真学习,以便为将来深入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无穷奥秘打下基础,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重视实验教学,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增强和维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关键是改进化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组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相应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功能,通过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形式,把学生对实验的直接兴趣引导到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上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可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实践证明,采用探究性实验,可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眼、动笔、动脑、动口,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有所提高。
3.加强学法指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教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用心研究学法,并要经常给学生作学法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会”,而且体现在使学生“会学”。学法指导包括听课、复习、作业等几个方面,听课中又有观察、听讲、笔记、阅读等具体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有关学法指导的内容。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曾有一项调查为:对于青少年来说最好的学习诱因是什么?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好的教师”。“好的教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更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诱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使课堂教学尽可能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7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