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恒英

  摘 要: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体。本文作者采用渗透式教学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式课堂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而且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相对重视生物学知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常常成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人人格的组成部分,而人格是个人的认知、思考、动机、价值、性格、情感、态度、自我观念等因素的总和,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难以量化考核。由此导致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丧失,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没有什么重要的价值,严重影响到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生物学科教学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可采用渗透式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在生物实验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态度;同时学生也会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例如:学习人教版《分子与细胞》中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探究性实验,学生设计实验问题、进行假设、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的结果。不同的学生得出的结果有差异,学生们相互比较、讨论,进一步得出相应结论。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因而探究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生物学科知识本身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点,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料,以及生物科学家们的优秀事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兴趣、动机、志向等人文因素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人,从而使学生个体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遗传的基本定律”时,我向学生简要介绍了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他在修道院后花园的菜地里做了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才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却得不到当时学术界的承认。直到他去世以后的1900年,另外3位生物学家才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说明了科学家们甘于寂寞、不求名利,为了生物科学事业而贡献出自己毕生精力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
  三、利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唤起学生重建人类精神文明的使命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成果被不断地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从近百年来工业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传统工业在日益发展的繁荣景象背后,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构成威胁。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时,我向学生介绍:现代工业排放出来的许多废气,都可以形成酸雨。我国目前受酸雨污染的农田已达1.5亿亩,森林受害面积128万公项,造成的生态损失至少是60亿元。过度开垦、森林滥砍乱伐、草原超载放牧等人类行为,都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也正是因为这样,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虫灾、洪灾、旱灾、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环境问题不断地发生。这是自然界对人类进行的惩罚和报复。目前,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和资源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些实例引导学生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自然之间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转化为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
  四、加强STS教育,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高中生物教学加强STS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与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的问题意识和知识,培养学生能够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放在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章内容以后,我组织学生对湛江特呈岛红树林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对赤坎南桥河治理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教师上课时可充分利用餐桌上的米饭、白糖、葡萄酒、米酒、豆腐乳,以及洗衣服、榨果汁、炒菜的技巧,传染病的预防常识,等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探究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体现出生物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价值。
  五、科学批判精神的培养。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政治本位、伦理本位的文化,它的这个特点在历史上压抑了自然科学、分析哲学的发展,我们需要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现代民族文化。高中生物学课程应该突出科学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生命科学是正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的这个特点,进行动态科学观的培养。例如,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课本提供的只是一种模型。我们在观测微观生命活动时,不能同时观测到相应的结构,而能观测到的结构都是死的,这就是生物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在高中人教版教材《稳态与环境》中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墨守成规的批判思维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对此问题的点拨除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外,还能提高他们的科学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生物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生物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陆有栓.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钟海清主编.师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陆健身主编.生物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恩山,汪忠主编.解读生物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