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中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志勇
摘 要: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审美创造力,一直都是每一个教师不懈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经验,以审美为核心,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表达力和兴趣习惯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 写作教学 审美创造能力 四个方面
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有感受美、鉴定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将继承和掌握前人积累的语文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的观念和行为,把审美教育中创造美的能力当作核心来抓。可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语文教师通过语言艺术的审美施教,让学生通过对语言艺术美的感知和品味,产生美的体验和感受,但这并非是教育的全部,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艺术实践。那么,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他们进行审美感受,发挥审美想象,并利用美的语言形式与技巧进行创造与写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熟悉生活,关心生活,才能找到写作的素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先观察。”因为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感受生活,接受生活印象,贮存各种信息并产生创作冲动的阶段,是艺术创造的知觉阶段,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要反映好客观事物,非注意观察不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应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让他们在观察中感知美、领会美。我班有一位女生,每次作文都自然流畅,思路开阔。在介绍经验时,她说:“我时刻都在注意观察者周围的一切人、事、物、景,感受生活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之情,因为处处留心皆学问,写起来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的确,她的写作水平证明了她的话。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心理品质不同,审美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针对这一点,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耐心引导他们:观察人,可看熟悉的老师、工人、农民、同学……观察他们的形象体态、衣着风度、表情动作,行为习惯、语言等;观察物,可看工具、课本校园、车辆、山川、动植物、建筑物、工艺品等;观察自然现象,可引导他们看朝霞、落日、星空、四季变化、风雪雨雹、雷电等;观察社会现象,了解百态万千的世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利进行系统的观察,如从近到远,从大到小,从外表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进行观察,这样就能使观察活动细致入微。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横向、纵向、逆向、多角度思维等,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等,并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相应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创造力的另一个基础就是想象力。黑格尔曾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审美创造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审美想象。想象与情感高度融合后,就会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创造出美来。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并认真做好记录,获得了感性经验,这就为审美想象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大胆、富于想象地作文。
1.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从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入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这样可不自觉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同学们起初的内容可能会比较简单,慢慢地,随着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从身边的小事写到社会、到人生;从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到社会见闻,等等,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同学们的写作的欲望和创作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涨。
2.扩写、续写、补写和改写。给一段话、一个情节或一篇篇幅较短、内容较概括的文章,让学生根据情节、内容充分展开合理想象,充实原文内容,可以描绘形象,也可以渲染气氛,或改变人物结局。比如学完《孔乙己》一课,针对孔乙己最终是死是活,让同学们动笔给孔乙己安排命运。有人说孔乙己真的死了,因为他又去偷书被丁举人抓了个正着,被当场打死。还有的同学写孔乙己死后到了阴曹地府,认真反省了自己的人生,脱下长衫,成了自食其力之人。也有的同学写孔乙己没有死,潜心苦读终于像范进一样也中举了。
3.鼓励学生大胆去写想象作文。一次题为《二十年后的我》的想象作文,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思路开阔,想象夸张又不失合理。看完一篇篇习作,我仿佛看到20年后各行各业都有我的学生,仿佛已置身于20年后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假如我是县长》一文,同学们更是以一个刚上任的新县长架势呈现在我的眼前。他们胸中有蓝图,从工业、农业、环保、教育、卫生、治安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设想、构思,有宏观,也有微观;有计划,更有措施。为了使本县的经济更加繁荣,他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看着看着,眼前已是一群位活脱脱的政治家,有胆识、有魄力的改革家,哪里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初中生?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未来,祖国灿烂的明天……经过不断地引导、激励、训练,同学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了,有的甚至是惊人的。
其实,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就是培养他们对美的构思能力,使他们能在想象中把握生动具体的形象,并具有重新组合、重新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三、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力
在谈到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一问题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生活贫乏,缺少写作的源泉,或者是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其实不然,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作文写不好既不是缺乏生活,又不是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缺乏的是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的提高,首先要靠词汇积累。试想,当同学们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且有了丰富的生活感悟之后,用什么东西去把它表述出来?当然就是语言或者叫词汇。有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作文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语言的训练。任何一个表述能力强的人,他的词汇量一定是很丰富的。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人的情感与思维是一种意识存在,而情感与思维中的主要成分是一个又一个的概念,然后才是概念之间的关系,要将它外化给别人看,凭借的物质外壳就是语言。而概念的物化就是词汇,因此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人,首先缺少的是用以表述内心感受的那些词汇。生活中常见某人为了表述自己内心的某种感受而急得面红耳赤、抓耳挠腮,这时他缺少的不是语法而是词汇,在自己积存的词汇中一时间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去准确表达他此时内心的感受。这时常常有人在旁边根据他的叙述语境及其表现,替他找到一个词,他马上连声说:“对,对,就是这个词”。这样“词汇贫乏”的生活场景屡见不鲜。因此,在作文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文质兼美的名篇阅读,有计划地进行词汇积累,才能准确、流畅、生动、简洁地表达。
其次,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具体语言要求:叙述要求语言形象、生动、感人;议论要求语言概括、严密、鲜明;说明要求语言准确、易懂、简洁;描写要求语言丰富、精美、传神。利用课内外片段练笔训练学生掌握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并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个性化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罗丹指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对于观察得到的素材,再经过个性化加工,才会有审美价值。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广加启发,扩展思路,引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并在文字技巧、形式、风格上加以培养,使学生形成对美的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换句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情趣,引发学生的创作愿望和冲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中作文,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办手抄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把班级中优秀的作文摘出来,排版,书写,插图,等等,让同学们分工有序,各显其能。当大家看到集体创造的智慧的结晶时,那种丰收的喜悦更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写好下一篇作文和办好下一期报刊的信心。这样,通过办报,既能锻炼写作能力,又能提高写作兴趣。此外,还可以设“写作园地”,指导学生写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系列作文、情景作文、语言片断等,并把优秀习作作为范文,张贴出来,让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走向良性互动循环的轨道。
当然,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兴趣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国文科写作的教学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的作文是不足取的,遇到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及时纠正。
此外,教师还应认识到写作训练和做人的训练是同时进行,学生的生活态度、是非标准和审美情趣必然会反映到作文中来,要努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从实际出发,写其事,说真话,抒发真情实感,并把重视生活经验积累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以实现创造力的培养,让写作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从而获得创造源泉。
参考文献:
[1]观书有感.
[2]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2.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53.
[4][法]罗丹.罗丹艺术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8.
[5]《论语》长春.作家出版社,2004.8.
[6]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