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地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地创造性地构建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把教学活动由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改变为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创造,为“个性发展”乃至“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实践表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以下方面至关重要。
  一、激发创造意识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优化教学过程,贵在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以培养其创造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特别要注意那些能够引起强化、创造意识的诱因。具体来说有三:
  1.内在的认识兴趣
  认知兴趣是创造的“内驱力”。要唤起兴趣,不是靠架空地讲学习重要的道理,而是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以阅读教学而论,是通过一篇篇课文对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触动学生的心弦。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推敲,晓悟文章的“味”。
  2.“自我表现的愿望”
  “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条件”,让学生“自由表达”“自我表现”“进行创造”。合作学习是学生“自我表现”的一种有效形式。可视具体情况或同桌互助式学习,或小组研讨式的学习等,这样变传统的单向反馈为多向反馈,让学生充分表现,增强学生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3.外部的赞赏、激励
  创造意识的激发,也有赖于外因的刺激,社会、学校、教师对具有创造因素的学习成果的赞赏、鼓励,能起强化作用。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自我欣赏、自我激励,培养评价批判的习惯,在“自我实现的创造”中学习、创新。
  二、优化思维组合
  创造同思维是不可分的,特別是创造性思维更是构成能力的主要心理因素。创造性教学为高水平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活跃多种思维因素,通过优化思维组合去进行创造。
  三、加强语言操作
  语文学习中的创造,从本质上说是语言创造。优化教学过程就要让学生多进行语言操作,而听说读写则是语言操作的基本形式。教学中怎样加强语言操作呢?
  1.明确定向
  为使学生语文学习具有创造性,应为语言操作定向,明确提出一些需要创造因素参与才能完成的语言操作任务。如阅读中评析课文,发现课文的特点、疑点,找出课文的精妙之外,对课文进行必要的补充等,提出这些语言任务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使他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努力发现,有所创新。又如作文时提出立意新、构思巧,锤炼字句等要求,也有助于学生萌发新因素,发展个性。
  2.循序渐进
  语言操作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有“序”,要有比较科学的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特点。其次要“渐进”,按这个程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训练 ,掌握规律。所谓“多练”,应该不只就数量而言,还应体现在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上,使学生能够把零星的、个别的知识串通起来,不断有所长进。据此,应着重抓住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和“语文活动”,每个单元有一、两个训练点,每个单元之间又构成一条线,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给学生一个系统知识,并转化为能力。
  3.“反复历练”
  听、说、读、写必须经过“反复历练”、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才能熟能生巧,熟能创新。以读而论,引导学生反复读读、想想、议议、写写,使学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处理。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言外之意,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提出独到的见解。到此地步,“自能读书”,创造能力才能形成。
  四、开展创造活动
  1.创造能力与创造活动密不可分
  创造活动是培植能力的土壤,为学生显露创造能力提供了机会。语文教学应坚持语文教育观,优化教学过程,不应只限于课内课本,还应坚持“课堂向课外延伸”“课堂向生活延伸”。在课外的大课堂里,开展带有语文特点的创造活动是发展学生语文的创造能力的重要途经。其做法:
  2.全体参与
  语文创造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全体参与,还要全程参与。一堂活动课应让学生善始善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当主人。比如“新闻发布会”这项活动,课前先让学生参观、调查,后整理成文字,课中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课后再把口述的内容写成一篇短文。这样参与的人多,发言面广,从活动内容的确定是到活动过程的实施均由学生亲自实践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重在实践
  “认识源于实践,实践增长才干”。开展创造活动,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演的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自办班报,出好校刊等,让学生眼看、脑想、耳听、手动、多种感观参与活动,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因材施教
  为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发展,可开设三个层次的活动课,即基本素质训练课为基础活动课,兴趣活动课为发展课,特长训练课为提高课,这样既面向像全体,又注意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潜能都得到发展,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7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