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吉余
摘 要:小学品德教学,旨在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好公民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是一名小学一年级教师,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39-01
小学品德教学,旨在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好公民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对于在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下列心得。
一年级小学生,刚接触思想品德的理论教育,如果只是空洞的说教,势必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要想使教学策略行之有效,必须先激发小学生的浓厚兴趣,只有“兴趣先行”,才会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得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得以逐步深化,使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得以正确指导,道德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年纪小,喜爱活动,模仿能力强,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以小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带领小学生学习《坐立走有精神》这一章节时,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直接给学生作示范动作,带着小学生跟着学,如果教师因为自身的客观原因,坐,立,走方面不够“有精神”,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短片,让学生比较哪一种“坐、立、走”方式比较标准,哪些“坐、立、走”姿势看起来不雅,并向小学生强调从小加强“坐立走”自我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分辨“是非”,产生“坐立走有精神”的强烈动机,激发了小学生如何做到“坐立走有精神”的强烈兴趣。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可以创造条件邀请解放军或警察现场“演示”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并向小学生说明做到“坐、立、走有精神”的基本要领,带领小学生分解动作进行模仿学习并强化训练,并进一步要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势,此外,还要让他们认识到,当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成为一种习惯时,他们的“坐、立、走”必将和解放军叔叔和警察叔叔一样看起来非常有精神,引导小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满腔热情地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去,换而言之,就是教师通过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指导了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组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兴趣容易激发,但是,持续力却不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要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得学生能在持续的学习热情中,积极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拉拉手交朋友》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者的角色作用,同时,也要作为合作者,融入学生之中,首先,教师要组织同学们自我介绍,在组织学生自我介绍之前,教师先给学生作个自我介绍内容的示范:“我的名子叫什么?我今年多大了?我有什么爱好和特长?”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还可以作一下自我特长的展示表演,比如唱歌和朗诵等,并鼓励学生们在作自我介绍中也要这么做。然后,组织小学生们依次作自我介绍,并作才艺表演。对于表现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要及时提出表扬,让同学们为他们鼓掌,对于胆怯、内向,表达不畅的小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消除他们对于陌生的集体和环境的排斥感和恐惧感,为了让学生们互相之间消除陌生感,还可以组织小学生们进行互相喊名子游戏,在一唤一答中,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小学生们感受到新集体新环境中的快乐,此外,师生可以合作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充当“老鹰”,小学生们充当“小鸡”,也可以让其中一个小学生充当“老鹰”,老师充当其中一只“小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在做游戏过程中的身体接触和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更加融洽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三、引导学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生品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亲身体验,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他们需要关爱》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痛苦和不便,使得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残疾人的种种不便,加深小学生的亲身感受,使小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残疾人,并从行动上主动帮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帕蒙上眼睛,指定他们找出教科书和笔,或指定其中一个学生顺着教师的声音走到讲台上来,拿黑板擦,当蒙上眼睛的小学生找不到方向和物品时,要鼓励其他小学生给“盲人”提供帮助,并指导学生如何给予“盲人”正确和有效的帮助。通过指导小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让小学生明白盲人的艰难,并知道如何帮助他们,从而一方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也真正教会小学生如何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一年级小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既好动,又爱学,模仿能力较强,但注意力不持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密切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状况和生活环境,采取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和实际的灵活的教学策略,积极组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并通过课堂教学,加深对于生活的认识,发展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而提高品德修养,加强人文素质,切实达到小学品德教学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2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