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新宇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和贯彻,一些新问题也摆在了广大生物教师面前,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较多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者教师提问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缺乏生机;教师艰辛的投入却换来学生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实验课学生主动性差,应付了事等等。因此,教师在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同时,应该多方位、多角度对探究性学习进行思考与探索,力求上好和上活实验课程,努力从生物探究性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为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科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88-01
  
  一、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作用
  生物探究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探究实验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生物探究实验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实验,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要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开放课堂
  (一)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开放实验方法。在《光合作用》实验中,如何在叶片上形成不同形状的图案?学生经过猜测后,有用实心的M,也有用空心的M字母,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自行将猜测转化为实验方案,教师另外补充,使实验方案更完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课后再实验的兴趣。实验方法的设计指导应是全程的,就是说实验前预选方案要指导,实验中改进方案也要及时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二)让学生自行选择器材,开放实验设备。实验方案拟定后,学生就开始进入实验操作阶段了,选择那些材料来实施方案是学生必须首先考虑的。教师课前充分考虑,尽量多准备一些供学生选择的材料,在课内要为学生选择材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指导。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自己选择实验仪器。
  (三)让学生自行把握实验环节,开放实验时间。受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制约,长期以来,教师在时间和任务之间艰难抉择,大多数采取了受制于时间而敷衍于任务的做法,实验过程齐步走,这样不能保证全员参与实验全过程。我在执教时间中,尝试着减少环节、突出辅差、异步推进,即全课只有“引发──探究──研讨”三个环节,把课堂的一半以上时间还给学生自行探究研讨,实验的每一个具体环节的进程由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决定。这期间,教师加强巡视指导,使走入歧途或却有困难的实验小组顺利地完成实验过程,实验的参与率和达到度提高了,也是说学生充分经历实验过程。
  (四)让学生自分析实验现象,开放实验结论。在教学实践中,从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自行分析现象、归纳结论,有时宁可结论不完整,待学生归纳能力提高后再回头分析,得出完整结论。这样在弥补的同时,分析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全阶段的知识能力目标达到。教师的及时指导特别重要,这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架一座桥。
  三、在中学生物教学实验中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一)在实验教学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生态学观点,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生物教师应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观念,结合实验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例如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及“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3个单元。教科书把“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1单元,主要出于以下考虑:①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②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了解生物圈。“生物和生物圈”这一单元第1章是“认识生物”,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熟悉身边的生物,了解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第2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首先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作为“家”的含义,生物圈是怎样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的,生物圈中有哪些“成员”,这些“成员”与生活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由此引入生态系统的学习。教师在本章要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生物圈这个“家”的情感。从而以生态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达到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升华,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与实际结合,与课外相结合。生物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不能仅强调理论知识、课堂实验的教学,而应该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社会,接触活生生的环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首先,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把理论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果。环境教育不限于教师讲课,应该把理论的知识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向学生进行水污染的教育,先组织学生到所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水污染调查,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分析水污染引起的原因,主要是某种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向学生提供一些化合物在水中变化的实验,并与当地水污染中的化合物成分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以及他们所提出的建议在环境保护中的价值。
  其次,在实验课堂教学后,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生物教师可以推荐阅读书目如李宝恒译著《增长的极限》、Carson・ R.《寂静的春天》、王进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这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熟悉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总之,探究性实验课以提高学生思维、动手、观察能力为目标,由于科学实验形式、内容多种多样,课堂组织形式也并非相同,也不适宜用一种形式去套那么多活灵活现的、有个性的、有鲜明特点的个体。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性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除适合学生实际外,还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不断摸索和改进,以学生的发展为准则,确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