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云端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实现初中历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诸多方面让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育;信息;历史课改;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03-02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信息技术不仅直观、形象、生动,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并且信息量大,传递方便。历史学科在这方面很有优势。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浩如烟海;近年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因此,实现初中历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诸多方面让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原则
(一)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教学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目标指导法则,教学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选用的原则自然也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众所周知,研制一个多媒体课件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选择课题上一定要考虑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研制课件,一定要选择传统方式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而且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内容的课题来做。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而且可以很好的解决,就没有必要花费精力去制作多媒体课件了。
(二)优化知识结构的原则
尽管媒体的形式特点不同,传播信息的内容不同,但如果教师演示的千篇一律,也是无法适应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媒体使用的方式要灵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学编码、传输、接收与反馈的对象。因此,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是优化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之一。优化知识结构除了优化教学内容外,还要优化小结和习题;不仅要体现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还要体现知识结构的简洁性,要吃透教材。若要做到这一步,单靠个人的理解还不够,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用开放型课堂教学的思路去评价和修改,这样,课件质量较高。例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笔者讲长征过程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将长征路线的动态演示,录像和设计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学素材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使用要适度,并非越多越好。一节课也没有必要从头至尾,不管什么内容都要用,更不应该将所有有关素材简单地堆在一起,要根据简化辅助素材的选择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密度适合,否则,使用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更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使用。它不应该是教育的主要方面,更不应该取代教师。例如分析“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时,传统多媒体教学是按课本谈及的原因有次序地利用多媒体逐一演示,讲解或讨论。而开放型课堂教学,在讨论中融入相关多媒体,强调智力的参与和发散性的思维,改变传统的,死板而又生硬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性”。因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道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如果忽视了它作为手段的一种“辅助性”,那么随着网络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完成学业,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那样的教育肯定是片面的,也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既要简化教学素材,又要灵活运用教学素材。
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课改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能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只有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培养成具备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坚定的信念。这样必须加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为什么呢?
首先,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学生的数量,教学内容,而且上课时间都有一定的灵活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可以只选程序中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而无须顾及其他。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这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办到。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长征”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多种珍贵的图片,通过教师和课件中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诱导、启发,逐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对长征途中的艰难有了完整的了解,也为他们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空间,使教育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其次,从表面看多媒体技术似乎剥夺了学生举手发问的权利,而实际上,媒体教学程序中的中断功能,有利于学生重复学习某一章节,或转入程序的另一部分,做到应用自如。上课时间与内容的自选,随时中断或重复教学内容,学生自己管理着学习进程,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而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
学生独立学习,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再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采取的模式,然后重建自己的学习序列。这些序列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学到比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东西。信息量的扩大,以及对各种信息之间联系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在此基础上便会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一种创造性。
比如:在教学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时,其内容相当丰富。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途径来了解哥伦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他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学生进行的模拟探险,学生又了解十四、十五世纪时发生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各种人物与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与伦比的。
三、初中历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与对策
误区一: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小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而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目前,教师的讲授仍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误区二:从接受者到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小节时,有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误区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另外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但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仅而已,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
诚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在图象的处理上要简洁,大量的讲解和分析应让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总之,课件的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误区四: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这样使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到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多媒体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课。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4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