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燕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尊重幼儿。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力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剔除。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
  (2)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在总则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首先,教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
  其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纲要》中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的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必要前提。爱是幼儿发展的“精神食粮”。
  (3)让幼儿逐步学会调节自我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曾经有人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每个幼儿的情绪又都是那么丰富多彩。每个幼儿因个性、环境、教育等表现出来的情绪也不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让幼儿慢慢地学会调节、控制自我的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学前心理学》中指出,幼儿自我调节情绪主要有两种方法:反思法和想象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会建议幼儿使用反思法和想象法来调节自我的各种情绪。
  反思法:当孩子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就会建议幼儿使用反思法。首先请孩子们都静下来,然后相互说说自己是否也有错。
  想象法:特别是在孩子不开心或遇到困难时,让幼儿想象自己是“大哥哥”“大姐姐”,要为“小弟弟”“小妹妹”做榜样。在这种想法上让幼儿在心理上初步学会控制、调节自我情绪,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
  (4)积极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喜悦、愉快的情绪能明显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而恐惧、悲伤的情绪则会危害健康。且情绪本身和幼儿的生长、个性、环境、教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积极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①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在幼儿园里一日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的途径。吕特克曾说: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心世界的写照。尤其是对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对幼儿心理健康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②采取积极的教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温情、喜欢、关怀、尊重、认可、爱抚称为积极的关注。在孩子的活动过程中,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或对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千万不要以“你真笨”“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消极。所以,教师的态度也是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6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