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文化网络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庆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不断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和社会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活空间不断扩大,过去以农耕为主导的农时、节庆、娱乐等传统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新的蜕变。文化形态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运用和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使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继承和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对如何与时俱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问题,本人就基层文化网络建设谈以下几点。
(1)构建更多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空间。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不再固守占有土地就是占有资源的观念。开始意识到认为人才和科学技术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同理,所谓“硬件标准”的文化阵地固然是资源,但更大的资源蕴藏在人们生活空间的方方面面,时代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化活动平台,如文化广场、家庭影视、网上音乐厅、网上图书馆等,而这些都是有限的文化站房所不能包容的。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成分不断渗透进现代的经济行为中。劳动心理学提出,生产工具的生产,要让使用者如同娱乐一样地使用工具。不少商店、超市也将图书阅览、文艺演出等活动引进了店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讲求艺术,在科学的社会规则下,许多人将现实生活也看成了游戏。正是这多元的文化方式、多维的文化空间、多层次的文化平台,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果我们的文化站仅仅“固守”在桌球、棋牌、图书室等传统方式上,怨天尤人,终将被时代的发展淘汰。因此必须改变原有文化建设的观点和方法,尊重文化艺术与时俱进的本质属性,建设更多的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空间。
(2)综合运作社会文化艺术人才,建立各种模式的群众文化团队。我们的经济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之中,而我们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在实践中依然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制约和影响着我们对群众文化活动和组织的概念界定。这主要表现为城市习惯于以企事业单位,在农村习惯于以乡镇为基础和框架组织活动,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和组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时,仍然习惯于由地方党委和政府发通知,文化部门主办或经办。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自发的艺术团队、老年大学、少儿兴趣组、网上会社等组织。从组合方式看,有以社区为依托而形成的区域艺术团队,有以某一特色文化为依托而形成的特色文化团队,有以行业为依托而形成的行业团队,有以共同爱好而形成的兴趣团队……这些团队有的以弘扬某一特色文化为目的,有的以娱乐健身为目的,有的以商业宣传为目的,可谓“百花齐放”。从其经济基础看,有商家出资的、有自己凑份子的、也有国家资助的……这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社会文化格局,正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符合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求。这种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冲破原有群众文化活动群体概念的定式,综合运作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建立各种模式的群众文化团队,因势利导,有所作为。
(3)改革原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重组乡镇文化资源,调整县级公益事业单位文化馆职能。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过去我们做过许多努力,曾有建设过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等尝试。通过整合乡镇精神文化资源,将文化站、广播站、精神文明中心、合并成“宣传文化中心”。但在实践中出现两个难点,一是性质问题,新组合的“中心”是公益单位?还是经营单位?不明确;二是业务冲突问题,文化站是传播精神文化活动的单位,与成教和党校业务相近,而广播站是视频网络保养和信号传送单位,其业务差距较大,难以糅合,不少地方往往是形合实不合。乡镇级文化站的改革,要从当地的经济、人口和文化需求出发,不能搞一个模式的“一刀切”。应根据差距、文化生态复杂的特点,制定一个《管理办法》,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其基本性质和任务,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结构、规模和运作机制,以解决当前文化站性质不明、职能不清、资金投入不明确不到位等问题。加强县文化馆建设,发挥文化馆社会文化公益职能作用,是近几年上上下下形成的共识。国办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必须保持公益性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在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要加快速度跟上去,调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职能,使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011.htm